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能唱东北大鼓者不足十人 优秀剧种濒临灭绝
作者:陈凤军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30 21:18:25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九月里来菊花红,林黛玉在房中思念他的表兄,偏这日宝玉闲中来探病,兴冲冲步入潇湘馆园中……”看了这几句优美的唱词,谁能想到这是东北大鼓《宝玉探病》中的一段呢?东北大鼓是以沈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鼓曲艺术,又称奉天大鼓、奉派大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小调糅合而成的一种曲艺,由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形式活泼,曾风靡一时。东北大鼓在今年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了“国宝”。

  “如今,东北大鼓的演唱者寥寥无几,确实面临濒危境地。”6月27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北大鼓负责人、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王育民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遗憾:“省内能唱者不足十人,会的唱段加在一起也就一二十段。为此,我们的保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不敢有任何松懈。”

  记者问:“东北大鼓当年在沈阳为什么能火?”

  王育民笑说:“当然是老百姓爱听。”因为东北大鼓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说书人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化出化入,一会儿演男,一会儿演女,一会儿演老,一会儿演小,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无所不能,无所不像。让观众听得入神、看得发呆。当说唱到故事情节高潮最热闹的地方,说书人便会来个“急刹车”,“叭”地一拍“惊堂木”:且听下回分解。它的表演并不比今天的评书、相声、二人转差。清光绪年间沈阳籍著名诗人缪润绂在他的《沈阳百咏》中就有“铁鼓敲来手不停,高烧银烛照中庭。梅花一曲春风调,人倚金闺彻夜听”的诗句,对奉天大鼓在沈城广泛流传的情景进行了生动描绘。可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北大鼓代表人物霍树棠的逝世,已有近200年历史的东北大鼓开始走向没落。

  王育民告诉记者:如今,东北大鼓的保护工作已被列为全省的重点之一,资料征集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不少人都将自己保存的东北大鼓资料送了过来。抚顺郊区的一个老人听说此事后,主动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两本东北大鼓的实印本捐了出来。经专家论证,流传的东北大鼓鼓词有200多段,目前已征集到的各种版本达400个,文字、唱片等资料搜集工作也完成了80%。由于现在仅搜集到了三张霍树棠的照片,因此市群众艺术馆十分欢迎读者能多提供相关的照片。

  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正按计划进行中:出版三部有关东北大鼓的汇编书,达百万字,编纂工作在年底可以完成。随着实物的增加要建立一个展室,让沈阳人对东北大鼓有直观的认识。另一项工作就是在明年开办东北大鼓的免费学习班,加大培养东北大鼓传人的力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