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风雨样板戏
作者:华夏文化 文章来源:华夏文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4 0:44:42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现代京剧因江青的独特身份而风光无限,成了“样板戏”。后也因江青名声狼籍而倍受冷落,成了“老唱片”。如果一定要给“文革”以“文化成果”的话,样板戏有资格成为候选代表。在急风暴雨式的批斗、武斗之后,样板戏一直是一个7亿人口的大国文艺生活中的最强音。它诞生于文革的10年,传播和影响于文革的10年...

     现代戏指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创作演出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结构的变化,许多历史悠久的剧种如京剧、昆曲等急需改革。文艺工作者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京剧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出现了一大批以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京剧现代戏。1964年由周恩来创议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来自全国29个京剧团演出了36个现代京剧,出现了象《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优秀剧目。这些作品对传统京剧艺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奠定了京剧改革的基础。

    两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所“产生”的所谓“革命样板戏”绝大部分脱胎于这次演出的优秀剧目。

“样板戏”一词的由来

    样板戏一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经产生,即叫响全国,样板戏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魅力?它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它与江青有什么关系?(本文摘自《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知识出版社出版,戴嘉枋著。)

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无论就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和北京京剧团后来改名为《沙家浜》的《芦荡火种》,无疑是最为光彩夺目的两出戏。只因这两出戏的剧本是江青推荐的,所以她俨然已经将它们纳入了自己“京剧革命”的功劳簿上,并急于让各地的人们见识见识。1964年11月6日,在《红灯记》经毛泽东等人观看并表示赞赏后,演出《红灯记》的中国京剧院一团,率先由副院长张东川带队,于1965年2月南下广州巡演。

在广州演出结束后,满载盛誉的《红灯记》剧组马不停蹄,于3月中旬又挥戈北上到上海演出。

深得江青信赖,又谙知《红灯记》被江青“视为己出”内情的张春桥,作为上海市委负责文教的书记处书记,亲自负责接待剧组,并对剧组的活动作了精心安排。

事实上好戏无需响锣招徕。《红灯记》在上海的演出盛况空前:在有三四千座位的大舞台剧场,《红灯记》连演40天,场场爆满。售票处排队购票者每天人头攒动,趋之若鹜,买不上票的,有的要求得到一张节目单,以聊补向隅之憾。许多有幸看到戏的观众,还纷纷热情地给剧组去信,表达自己看戏后的激动心情。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刊载剧评和报道。


李少春《红灯记》剧照

在3月16日的《解放日报》上,一篇署名“本报评论员”,题为《认真地向京剧〈红灯记〉学习》的短评中,首次出现了”样板”一词。文中写道:

"……看过这出戏的人,深为他们那种战斗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的艺术力量所鼓舞,众口一词,连连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上海戏剧工作者更是争相传告,纷纷表示要向京剧《红灯记》学习。"

这是“样板”一词最初见诸报刊。也许因“样板”一词既新颖别致,又确实契合人们对这出优秀京剧现代戏赞美和欲作为学习楷模、榜样之意,因此“ 样板”一词当即被上海戏曲界圈内人所认同。1965年3月22日,北京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上海著名越剧艺术家袁雪芬赞扬《红灯记》的文章,题目就叫《精益求精的样板》。文章:

"……看了《红灯记》,我进一步体会到要演好革命现代戏,首先要老老实实自我改造……中国京剧院同志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起了样板的作用,我和上海的广大观众带着同样的心情向他们感谢!"

“样板”一词的影响波及到了北京。

1967年5月1日,上海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山东的《奇袭白虎团》,会同北京的《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聚集在首都北京举行了“会演”。



 《海港》剧照

这八出剧目的会演经当时最具权威的新闻媒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的竭力宣扬渲染,使江青和“样板戏”的名字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并借当年“5.23”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的盛大庆典,使“样板戏”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典范”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67年5月10日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当年第6期的《红旗》杂志,分别刊载了江青19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冠名为《谈京剧革命》。同时刊登的是《红旗》杂志的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

社论在对“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原中宣部、文化部领导人“反对京剧革命”进行声讨后,又称:“新生的力量终究是要战胜腐朽的东西的。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江青同志的指导下,在京剧界广大革命同志的努力下,革命的新京剧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旧营垒中杀出来了。”随之,“样板戏”一词,也作为官方宣传的正式词语,首次在这篇代表中共中央喉舌的社论中被引用。

之后,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上,20多天连篇累牍以醒目的版面,登载了以“江青同志的讲话和《红旗》杂志社论”给各地“军民巨大鼓舞”为标题的报道。在5月23日前后,更把这一宣传推向了高潮,不断有吹捧性评论,以及这些样板戏剧组编演人员的“创作体会”见诸报端。5月24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的消息时,特别不吝笔墨大加赞扬溢美。

在5月下旬的两报一刊上,更是破天荒地不惜版面篇幅,全文刊载了几出 “样板京剧”的剧本。加上几幅“样板戏”舞台剧照、舞台速写,“样板戏” 已成了中国人无法回避的社会生活热点,为之瞩目。

由此: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白毛女、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第一部交响乐)并称八大样板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