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现代戏《刘巧儿》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代表剧目,新凤霞塑造的“刘巧儿”这一艺术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刘巧儿》诞生于1949年,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其艺术魅力始终不减;生活中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今年已经81岁,依然健在。 《刘巧儿》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新中国成立前,陕甘宁边区华池县的农村姑娘封芝琴,反对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对象张柏“私逃”离家,引发了两个家庭的一场官司。边区领导抓住这一典型,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成就了有情人的美满婚姻,教育了广大群众。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续报道了此事,在边区影响很大。
1948年,新凤霞从天津辗转来到北京天桥的小戏园子“万盛轩”领班唱戏。不久,北京就和平解放了。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新凤霞排演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评剧新剧目,以及《艺海深仇》、《祥林嫂》、《小二黑结婚》等评剧现代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政府即着手制定新的《婚姻法》,并准备在1950年颁布新《婚姻法》时,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时任北京市妇联主任的张晓梅,到天桥来找新凤霞,向她推荐了韩起祥、袁静创作的剧本《刘巧儿团圆》,希望她能改成评剧,以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新凤霞接受了这一任务,很快评剧《刘巧儿团圆》就上演了。虽然剧本改编得不够精致,但舞台上所表现的新生活、新人物、新的时代气息以及新唱腔,很快吸引住了观众,这出戏顿时火爆京城。此后,剧本又经剧作家王雁整理、北京人艺著名导演夏淳重排,改名为《刘巧儿》的这出戏更加完美,很快唱遍了全国。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刘巧儿》拍摄成评剧艺术影片。随着影片在全国放映,新凤霞和“刘巧儿”走进了千家万户。
生活中的“刘巧儿”封芝琴,婚姻美满,生活幸福。新中国成立后,她曾当选为省、县、乡的人大代表,当上了村里的妇女干部,到处现身说法,成为宣传新《婚姻法》的积极分子。1956年,封芝琴在家乡甘肃省华池县看到电影《刘巧儿》后,十分激动,她辗转与新凤霞取得了联系。新凤霞了解了封芝琴的情况后,也很高兴。台上台下,两个“刘巧儿”期待着能够早日见面……
195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新凤霞、吴祖光夫妻打入另册。吴祖光被发配到北大荒劳改,新凤霞也被内部“控制使用”。无独有偶,生活中的“刘巧儿”封芝琴的丈夫张柏也蒙冤被打成“坏分子”,送去劳改。封芝琴受到株连,被打伤了双腿。两个“刘巧儿”,相隔数千里,却在时代的悲剧中,成为同命运的角色。
阴云散去后,新凤霞和封芝琴重获新生,她们很快取得了联系。新凤霞1975年突患脑血栓,因误诊落下了半身瘫痪,从此告别了舞台,但她身残志坚,不仅培养了数十名“新派”弟子,使新一代“刘巧儿”又活跃于舞台上,而且还动笔写作,用文字总结艺术经验、记录人生感悟,出版了《新凤霞回忆录》、《我当小演员的时候》、《人世琐忆》等十多部书。同时,封芝琴在家乡用勤劳的双手种树、养猪、养蚕,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两个“刘巧儿”,重续前缘,友情日深。1986年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她们终于第一次见了面。封芝琴和丈夫张柏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走进新凤霞的家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两个“刘巧儿”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两个“刘巧儿”相见了,她们没有太多地叙述各自的苦难,而是互相鼓励在新的时代做出新的贡献,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刘巧儿”形象。临分别时,新凤霞把天津“泥人张”传人特意为她制作的“刘巧儿”彩塑,送给了封芝琴,让她带回家乡。新凤霞说,让这个勇敢的“刘巧儿”形象回老家吧,她永远是农民的女儿!
1994年,封芝琴二次进京,和新凤霞再度见面。1998年4月12日新凤霞不幸辞世,封芝琴闻讯后,十分悲痛。
封芝琴老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怀和乡亲们的爱戴,她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当地政府还拨专款修建了“巧儿新居”,长期保存部分珍贵照片和实物。现在,封芝琴老人正在“巧儿新居”里幸福地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