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把春节叫过年,过大年,对于阳历新年反倒不太重视,因为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腊月二十三,过去叫小年,小年一到,全体中国人就全都进入年事活动。不是有这样的谚语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首、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炖烧鸭、二十九喝两口、大年三十坐一宿,出外儿女回家走。把邻近年关的这七天,都安排的满满的。
大伙儿都忙着过年,要准备的事又太多了,谁还有工夫看戏。于是剧团——当时叫班社,剧场、戏馆子,都一律放假。乘这工夫喘口气歇几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以后,挑一个好日子,那时叫黄道吉日放假。这还有许多讲究、许多说法。戏班要“封箱”,就是把所有戏箱都用封条封起来,表示今年不再唱戏了。戏馆子要“封台”,表示今年不再接戏班来此唱戏了。但是在“封箱”之前,各戏社一般要唱一出特殊的反串戏,这出戏唱完了,再拿出封条来,把什么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旗包箱等等,一概封个严严实实。
什么叫反串戏?一是剧种反串,比如说京剧的、改唱越剧了,或是改打鼓了……二是行当反串,唱旦角的改唱大花脸了等等,可是改剧种也好,改行当也罢,要是好演员照样演的中规中矩,同样精彩纷呈。当时,京剧演员常演的反串戏是《叭蜡庙》、《法门寺》等等。特别是这出《叭蜡庙》,因为它是一出公案戏:衙门里的官人黄天霸率领众人乔装改扮捉拿采花恶贼费德功的故事。按今天的说法这是一出涉案戏,情节曲折有悬念,另外角色众多,行当齐全,文武并重,火炽风趣。能给观众以惊喜。反串戏就是让观众既感到新鲜特殊,同时唱的演的又必须是这里边的事。
解放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金少山等都经常合作演这出反串戏。梅兰芳扮演的黄天霸,工架、开打都相当出色,备受观众欢迎。
1961年春节,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全体演员大反串《叭蜡庙》。阵容极为强大,根据记忆大概是这样:马连良演费德功,谭富英演朱光祖,张君秋饰演张妈,赵燕侠饰演黄天霸,小王玉蓉饰演褚彪,马富禄饰演施公,李多奎饰演秦老家院,李世济饰演贺仁杰,李毓芳饰演关泰,陈少霖饰演老道,张洪祥饰演张桂兰等。反串可没降低水平,不管生旦净丑,个个演的精彩绝伦。
曲艺演员逢年过节常常在曲艺演出之前,加演一出全体反串的京剧。如:著名曲艺演员曹宝禄、高德明、关学曾等人反串玩笑戏《打面缸》。由曹宝禄扮演赵大爷,高德明扮演书隶王先生,关学曾扮演衙役张才,滑稽梯突,妙趣横生,很受观众欢迎。
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也是经常反串京剧的人,他在北京西单游艺社节日期间常反串京剧《法门寺》。侯宝林饰演贾桂,他的搭档郭启儒饰演刘瑾,京韵大鼓演员孙书筠饰演赵廉,梅花大鼓演员阎立琴串演宋巧娇,双簧演员顾荣甫、尹福来分别串演刘公道和刘彪。虽是客串京剧,可演出颇具水平,尤其是侯宝林的贾桂,在念那段长而又长的大状子时,他运用了相声“贯口活”的技巧,字字真切,一气呵成。另外当时也有一些著名京剧演员被特邀参加曲艺演员的反串戏。在天津“大观园”剧场,一次串演京剧《铁弓缘》。著名白派京韵大鼓演员阎秋霞串演了主要角色陈秀英,抖空竹享名的王桂英演小生匡忠,相声演员王世臣演石公子,而彩旦陈母则是特邀京剧著名演员马富禄扮演。当时轰动津门,观众争相购票。
曲艺演员串演京剧的传统一直在继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出现了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与其子相声名演员侯跃文同京剧丑行名演员朱锦华合作反串京剧《追韩信》的精彩表演。侯大师及侯跃文分饰前后部分的萧何,朱锦华串演韩信。侯跃文唱两口,还真有周信芳先生的韵味,更难得的是,追韩信时跑起“圆场”来,脚底下还真不含糊,而且还摔了一个“吊毛”。对于相声演员来说可真不简单。侯大师的萧何举手捉足,还有唱念做表,全是标准的麒派风范,令人赞叹。
那年春节晚会中,还有一批著名相声演员,如:常宝霆,常宝华、常贵田等常门豪俊,以及高英培、李金斗等人通力合作的《三不愿意》。既有曲种的反串,还有男人扮女人性格上的反串,趣味横生、包袱不断,令人捧腹,笑破肚皮。
曲艺演员为什么爱反串京剧,是因为曲艺与京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并且在艺术的表现手段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一些著名的曲艺演员,如刘宝全、常连安、骆玉笙、侯宝林、白全福和郭全宝等,幼小时都涉猎过京剧,因此表现起来,都能熠熠闪光。逢年过节,不同剧种不同行当的演员互相反串演出,不但可以活跃演出市场,而且更可以增加不同艺术的交流和学习,是件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