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成为举世闻名的戏剧表演大师,除他所具备的天赋及个人努力外,还与他周围一些文人、商人、艺人的强力后援有关。这些人或为他提供资金,或为他创作、整理剧本、设计唱腔,或为他疏通门路、扩大宣传,或授其艺,或布其德。他们倾力帮助梅和梅艺走向成熟。
这些人成立了一个后援组织,名为缀玉轩,时人称之为“梅党”。
戏剧评论家、戏剧史学家齐如山,是缀玉轩中重要成员。梅兰芳的几出新戏俱出自他的手笔。梅兰芳如果按大青衣的戏路走下去,前有陈德霖、王瑶卿等影罩,旁有朱幼芬、欧阳予倩、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群伶并峙,想出人头地、独立鳌头何其难也,不如依据自身条件,走允文允武、歌舞相济的新路。于是,齐如山组织、创作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霸王别姬》、《红线盗盒》、《贵妃醉酒》等戏。这些新戏的诞生,不仅充实了梅兰芳的表演剧目,而且为“梅派”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此外,有一位虽不在“梅党”圈内,却对梅兰芳的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他就是王瑶卿。王瑶卿与梅兰芳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在他人的荐引下,梅曾欲拜王为师。王说:“你伯父(梅雨田)高我一辈,论起来你我同辈,不宜结成师徒。”虽未行拜师之礼,但王对梅确是倾囊以授。王把自己擅演的《混元盒》、《霓虹关》、《雁门关》、《汾河湾》、《福寿镜》等戏一一传授给梅。1912年,梅兰芳在中和园初演《混元盒》,扮为红蟒,王瑶卿立于台前,亲自照料。在旧社会,谁肯为初出茅庐的新手台前把场?一是亲生父母,二是亲传师傅。王能为梅“立于台前,亲自照料”,可见施教之诚,情感之深。
梅对王也是十分敬重。每排新戏,必请王指导,这一家风艺德延及到梅之子梅葆玖。上世纪50年代,每当梅葆玖新戏上演,梅便要请王老爷子过来指点。
不在“梅党”圈内,却于梅之事业有极大帮助的另外一人,是刘天华。
刘天华(1882-1954),是作曲家、民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是刘半农胞弟。经典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烛影摇红》等,琵琶独奏曲《歌舞引》等便是刘天华的创作的。如果说王瑶卿是梅派艺术的开启者,那么,刘天华则是使梅派艺术光大社会、远播世界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为了使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京剧艺术,便特邀刘天华用五线谱和工尺谱两种记谱方式把赴美演出剧目一一编辑成《梅兰芳歌曲谱》。曲谱在访美演出中广为散发。美国观众一边观看演出一边翻阅曲谱,为京剧音乐广泛、准确地在美国流传起了重大作用。笔者一友人曾于数年前从美国购得一本演出曲谱。这个曲谱集当年在国内出版,为国内喜爱梅剧的人学唱梅腔提供了方便。这个曲谱中《贵妃醉酒》、《思凡》、《佳期》为整出唱腔,其它如《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洛神》等选主要唱段和曲牌。此书也是用传统记谱法和现代记谱法科学记录、整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资料的首例。
在刘天华此次记录活动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1931年刘亦篯用简谱记录、由上海华通书局出版发行的《精选名伶京剧谱》,1937年康庄编辑的《京剧词谱三百首》,1939年编辑的《京剧歌谱》等一系列有关京剧唱腔的书籍。在这些书中,梅之唱腔占多数,而梅腔中的大部分是转抄自刘天华的《梅兰芳歌曲谱》,可见刘天华京剧谱影响之大。
正是有了圈内圈外、行内行外诸多人士的鼎力相助,才使梅兰芳的艺术光耀于全球,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才使梅派艺术源宏流巨,长盛不衰。在赏识、认知梅兰芳及梅派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应对这些为传统艺术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前辈予以应有的了解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