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这位银幕上的“林道静”,已经“人到中年”了。有人劝她“抓紧时间多拍几部”,也有人劝她“千万不要瞎接戏了”。对这两种善意的建议,谢芳自己怎么看呢?年前,记者到她家作客,提出了这个问题。
“不贴不吊”
谢芳笑了,思索着说:“假如能活七十岁吧,我已经度过了三分之二。十年动乱前我拍了三部片,这几年又是三部。我想,还可以再拍三部吧?不过,先要看角色合适不合适。我想演本色,演适合我年龄的。再也不贴不吊了!”
她说起在《第二次握手》中演丁洁琼的少女时代,感到负担很重:“怕人感到造作,就不敢放开演。结果调子很低沉。”她感到,近年演的几个角色都比较“虚”,距离现实较远。她说:“我本来想演个接近生活的角色,可以切实地去体验体验。结果却是演上了李清照!”
七个“一点”
提到当年的三部成功之作,她讲了一件事:《舞台姐妹》要出专集,导演谢晋邀她写篇文章。她很想写,但思之再三,终于搁笔。她说:“《姐妹》成功主要在编导。剧本写的有人物,导演处理的电影化,演员创造起来就顺利。”她回忆;“拍《早春二月》前,我反复读了原著,一闭上眼,陶岚就站在我面前了。如果每个影片都有这种情况,就太幸福了!”
她又笑着说:“我希望演这样的片子:距离现实近一点,台词巧妙、风趣、含蓄一点,动作性强一点,人物平凡一点、普通一点,情绪复杂一点,层次多一点,演员可以演的平淡一点。”这七个“一点”,又何止是她的希望呢?
加油添草
她说:“我演戏的机会不多了,既使有,观众对自己的要求和过去也不会一样。因此,今后的任务是更为艰巨的。近三年连续不断地拍摄,肚子里不多的一点油水也耗得差不多了。感到有些疲劳了,‘饥饿’了。”她打了个比方:“演员原是如同牛一条,灯一盏。不添草挤不出奶水,不上油也不会亮。现在静下来看点书,吸取一些营养是非常必要的。”她又说:“回顾人生,我象是爬山爬到了半山腰。需要回头朝山下看看,抬头向山巅瞧瞧,然后振作精神继续攀登。当然,由于体力的消耗,空气的稀薄,这段路程需要有更大的毅力和信心才能达到!”
她是忙碌的:去年拍了八个月片,复排舞台剧《日出》、录相、拍连环画。最近,好几个地方都来请她参加综合晚会,或是报幕,或是朗诵,或是表演她最拿手的独唱……加上爱人忙于创作歌剧《古兰丹姆》,她的老母亲也已八十五岁,她要承担几乎全部的家务劳动。她说:“沈阳教我一月六号就去演出。我也想:这么大岁数了,别跟着哄了。可又想:能去就去,有为观众服务的机会,就不放过!”
不求捷径
她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她回忆起:五十年代她向京剧、昆曲演员学过戏,对戏曲非常佩服。她说:“象《思凡》,只有一个角色,全靠自己控制、调整,多不容易?如果学到这手功夫,拍电影就是摄影机贴着脸照特写也不会害怕!”
她又说到目前有的影片比较粗糙的原因:“这里有个‘急’字。有的同志,刚刚开始艺术生活,就急于出成果。结果是抢热门、抢题材,往往撞了车。这不是艺术上的竞争!还是要下苦功夫,不求捷径。深度够了用不着抢。拍出片子也就不会直、露、多、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