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原来是排球队员
谈到《沙鸥》里的女主角,有的观众说:“演得不错,扣球还真有点郎平的味道,练到这份儿上,还真不容易”。殊不知饰演沙鸥的常珊珊,原来就是北京女排的队员。还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就长到了一米七二,参加了学校的排球队,还考上了什刹海业余体校,1974年选进了北京女排,身高长到了一米七四,成了主力队员。我是“老小”,很骄气
“导演怎么选中她了呢?”常珊珊说:“那天候选的演员有十几个,都很漂亮,我可不漂亮”。她笑了笑接着说:“导演考我的时候可紧张了!”
原来导演张暖听选择女主角时,有过两种考虑:一种是选专业演员,再训练打排球,一种是选排球队员,再培养她演戏。二者之间比较倾向于后者,于是决定选用排球运动员。当然还是要经过考试,因为毕竟不是打排球。考试的内容是剧本中规定的情节:为了增强体质,让沙鸥吃牛肉,可她就是不吃。常珊珊说:“在这一点上我和角色的生活很相近。我在家里是‘老小’,很骄气。让我吃什么,我就是不吃,在生活中我就干得出来。”这样的考试,她当然顺利地通过了。想到球队,就自然进戏了
常珊珊说:“长影拍《排球之花》就找过我,队里不放,失去了一次机会,觉得很遗憾。”这次队里又是不放。恰巧,那时候她正患肝炎,不能打球,几经周折,总算放她去了。常珊珊如愿以偿,但是难题接着就来了。说起试镜头,她咯咯地笑起来,她说:“我连照像都紧张,一看见镜头更甭提了”。果然试镜头她紧张得没法拍。编剧、导演有主意,李陀和她说着话,她松弛下来了,摄影师趁机就拍上了,就这样常珊珊又通过了试镜头。
正式拍摄当然要难得多,因为沙鸥的戏很重,不是只具备了女排运动员的球技和气质就能完成任务的,她在影片中要经历极强烈的感情和性格的变化。常珊珊说得很坦率,“我没有什么表演技巧,我就是听导演的话,按她的提示去做。只有一点有利条件:我打过球,有生活,我完全凭感觉。表演的时候,我一想到球队的情况,就自然进‘戏’了。”这正象导演张暖昕在总结影片时说的:“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悲,全都是在内心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丝毫虚假做作,让她虚假做作,她也做不出。”
是这么哭出来的
常珊珊遇到了新难题。剧本规定:沙鸥听到她末婚夫沈大威牺牲的消息时悲痛欲绝,痛哭失声。常珊珊可没有这种生活,试拍时她怎么也哭不出来。还是导演有办法,.放了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启发她回想参加追悼会时心里是怎么难受的。音乐把她带进了规定情景中,她想起了某个永远不能再见的亲友。悲从中来,她真的失声痛哭了。这场戏拍得很好。但是常珊珊却无法“中止”痛哭,又还哭了半天。
我就和教练淘过气
影片中排球训练的场面是非常感人的。在“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下,队员们进行着运动量极大、难度很高的顽强训练,这是以后女排取得胜利的依据。常珊珊曾参加过对墨西哥、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际排球赛,对赛前的训练深有感触。她说:“训练可难极了!教练居高临下,连连扣球,队员东扑西救,左一个球刚刚救起,右一个球又来了,直到累得根本爬不起来。”说到这儿她调皮地笑了,她说:“我还真和教练淘过气。”有一次练累了,她就是不练了。教练停了她的训练,罚写检查,还得照数补上训练,她都不在乎,反正就是不练了。这些性格不是也很象《沙鸥》里的沙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