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和京剧大师、袁世海的老师花脸郝派艺术创始人郝寿臣友情甚笃。一位教育家、一位艺术家,他们的友情是怎样建立的呢?
原来,郝寿臣弟兄三人,兄郝寿山、弟郝铭。郝铭曾在冯玉祥军中充录事,后来弃戎从教,任北京汇文小学校长,后到天津任培才小学校长。郝铭久慕张先生大名,并由衷钦佩南开学校的治校方针,于是培才的教学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皆以南开为楷模,张校长对郝铭也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由此,郝、张两家得以相识,在交往中,张先生和郝寿臣越走越近,终成契友。后来郝寿臣的儿子郝德元自辅仁大学毕业后也来天津工作,任培才小学教务主任,张校长又对德元的工作给予支持和指导,对此,郝先生十分感激。
张校长对京剧十分喜爱,对梅兰芳、郝寿臣的舞台艺术尤为推崇,但他在天津绝少看戏,唯恐给南开师生造成一种印象:校长是否常出入舞台歌榭?今天看来张先生的这种想法或许有胶柱鼓瑟之嫌,其实,张先生作为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他所想的是时时处处要为人师表,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要格外注意,这正是作为真正教育家责任意识的体现。
郝先生每次到津演出总要拜访张校长。有一次他和弟弟郝铭来到南开,伯苓先生陪着郝氏昆仲参观了南开的大、中、小、女中各处。郝先生对张校长身兼数职而只领一份工资的清廉作风十分钦佩。张校长在天津虽很少看戏,但到北京办事,若赶上郝先生演出,必定抽暇前去观摩,或去郝宅看望,或在饭庄小聚。而聚餐时,必有几位陪客,一位是张伯苓的学生、南开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天津名门梅氏后裔梅贻琦,一位是中华书局总经理周岐山,另有南开大学秘书长、进步人士伉乃如和南开校董、津门名人严慈瀹。
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在一次聚餐中,郝先生说:“最近我想排一出新戏《荆轲传》。”在近代花脸行当中,郝先生是推出花脸新戏最早、最多的一位名家,其所上演的花脸剧目,他人难以相比。对此,在座诸公是非常清楚的。张校长听罢极表赞成,因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亡我之心国人皆知,乃说:“就目前形势来说,这出戏在唤起民众,反抗侵略方面很有现实意义。”因张先生一直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并在南开学校大力提倡。当年,周总理、曹禺等校友都是投身新剧的风云人物。因此对郝此举首先表了态。严慈瀹接着说:“我家存有梁启超写的《易水歌》,词、谱双全,您用得上吗?”张校长忙说:“任公(启超之号)先生的手笔我们是知道的,把它用在戏里定会增色不少。”郝先生当然大喜过望,点头称善。严先生说:“我回天津后,马上给您寄来。”后来,这段《易水歌》被安排在《荆轲传》一剧中第七场“易水饯别”一折里,收到异常强烈的演出效果。
张、郝二位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爱国、敬业。
说起来,张、郝二位还是同道之人,郝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家——戏曲教育家。
原来,郝先生在旧社会刚过五十岁,因感于社会黑暗、从艺艰难就息影梨园了。解放后他焕发了极大的政治热情,重新投入到戏曲事业,担任了北京市戏曲学校(前身为艺培戏校)首任校长,他把全身心投入到戏校中,不但抓全校工作,还亲自上课,从无间歇,历时十年,直到去世。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的京剧人才。
今年恰逢张先生逝世六十周年(逝于1951年年初),郝先生逝世五十周年(逝于1961年11月)。我们怀念二位前辈,要以他们为祖国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为榜样,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伟大祖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承担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