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幕话剧《路》,使人激动、沉思和振奋……
苏乐慈,这位曾一手将《于无声处》《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推上舞台的青年女导演说:《路》剧是对青年筑路工人探索人生之路的讴歌,他们在修筑马路的同时也在修筑自己心灵上通向四化的文明之路。她说,整个剧组也在探索一条新路——话剧改革的路。
《路》是青年作者贾鸿源和马中骏的又一次合作。他们来自基层,善于捕捉青年人关心的题材,合写的作品源源而出:七八年的电视剧《祖国的儿子》,七九年的《屋外有热流》,80年的《戴国徽的人》。为了创作《路》,他们几次回到工地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剧本写出后,又广泛征求意见,八易其稿,前后重大修改过三次。
在戏剧手法上也大胆创新,不受三一律和矛盾冲突的束缚,着重以人物的情绪为线索,贯穿全剧,把矛盾冲突放在次要的地位;还尝试用散文诗的写法,寓戏剧冲突和剧情于人物的感情变化中,重在以情感人。小贾说,他们在寻求一种以反映人的情绪变化为主的抒情式的话剧样式。台词则力求写得含蓄、幽默、深刻,富有诗意和哲理性。在导演手法上,苏乐慈调动一切舞台艺术手段,强调灯光和布景的综合运用,并借鉴美国芭蕾艺术中的处理手法,用黑纱幕衬底,突出立体感,充分运用光线,色彩,作为烘托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同时,借鉴电影手法,用灯光来切割表演区。布景设计,则用积木式的方块、平台、斜坡来组合、排列,加以灯光造成时空的跳跃……
《路》的演员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青年工人。《于无声处》中欧阳平的扮演者张孝中,这次饰厂长。在电影《月亮湾的笑声》中饰记者的冯光智,这次扮演男主角周大楚。为了更好地体现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他们常和编导商量、探讨,有时争得脸红耳赤。有一次,排戏结束已深夜十一点多了,可他们在车站候车时还争论不休,汽车一辆又一辆地停靠,他们却忘了上车,直到发现末班车也开走了,才一路说笑着走回去。
老一辈戏剧家曹禺、陈白尘、李之华都对剧本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上海人艺、青话也给予大力支援。剧组的成员表示,愿和有志于话剧改革的专业、业余同志们一道继续开拓新路。
《路》的一个场景,灯光把舞台均割成五个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