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纪念院庆60周年,正在上演一出新剧《甲子园》。令人称道的是,为了表达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甲子园》无一赠票,观众踊跃自费买票观戏,盛况空前,一票难求。无独有偶的是,北京人艺不久前赴上海演出,大获成功。人艺演出在上海滩也同样是一票难求,无一赠票。
北京的演出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期。各类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好戏连台,给首都观众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丰富了北京市民的精神生活。与此同时,演出赠票这个长期困扰演出市场的老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利于演出市场规范并使演出市场正常健康发展。
演出赠票是个老问题,俗称“蹭票”。越是精彩的演出,要求赠票的越多。不好看的演出,白送给人看也未必有人看。倘若雇“托儿”请人捧场,不光是要赠票,今日大概还要送礼或是演出结束时抽大奖才行。
赠票本身的情况也比较复杂。有主动赠票与被动赠票之分。主动赠票,比如演出者自购或自留一些票,送给自己想送的人。也有被动赠票,一些与演出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提出要若干张票,不给就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严重的甚至使演出无法正常进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赠票,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这里都涉及到演出成本问题,即投入产出问题,节目再生产问题。总而言之,关系到演出市场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头脑里大多有了一点市场经济意识。更重要的是,你一个人有没有市场经济意识是一个小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才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大问题。计划经济时期,文艺演出不讲投入产出,只讲为什么人服务,还要求送上门服务。这种“赠票”行为有政府资金支持,最后买单的是全体纳税人。那时候,不但演出由政府大包下来,连剧团演员生活也要由政府全包下来。纳税人的负担实际上是很重的。实行市场经济,政府和纳税人不再大包全包了,演出者主要依靠市场生存,政府只是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扶持。节目要演出,要创新,演员要生活,剧院要生存,都离不开市场。所谓市场,就是掏钱买票的观众。过去,剧团、演员可以不关心赠票多少的问题。现在不行了,赠票太多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最近,我连续读到本报记者戴方的几篇好文章。他9月6日刊发本报38版文娱关注的文章,专访唱片公司老板宋柯谈《中国好声音》。其中,宋柯谈到版权保护问题说:“这是关键。就比如说,你卖包子,你有好面,好馅,蒸出包子大家可以随便拿,随便吃,这肯定不行。”赠票问题的核心其实也是一个蒸出包子大家可以不可以随便拿、随便吃的问题。卖包子的人如果遇见熟人、朋友或要饿死的人,主动拿出几个赠送,那是他的情分或情义,但也有一个度。但大家如果都来随便拿、随便吃,包子铺早晚关门大吉。
我们提倡减少赠票,特别是要减少讨要赠票。大家都生活在市场经济中,这个问题不难想通:你向剧团或演员讨要赠票,剧团或演员向你讨要赠品(你生产的东西)你送不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能赠送,凭什么向人家讨要赠票?有些人以为讨要赠票不同于讨要钱财或物品,其实这是一码事。至于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充当讨要赠票的筹码,那问题的性质就不是认识上的糊涂,而是另外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