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流行于河北东部的莲花落,是农民农闲时候自编自演的小曲小调。清朝末年,许多莲花落艺人进津,在街头巷尾演出。后来有人把这些小曲小调改编成了剧本,吸收秦腔、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等唱腔艺术,使莲花落发展成为今天的评剧艺术。 小花玉兰 话说百年评剧
走进小花玉兰——陈佩华老师的家,感觉充满了艺术氛围,给人的感觉古色古香、清爽幽静。她看上去丝毫不像75岁的老人,这位慈祥谦和的老艺术家没有一点架子,接下来,她与记者聊起了“评剧、母亲花玉兰、父亲陈艳楼、评剧的各家流派”,陈老师有说不完的故事。
评剧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时期,河北东部的莲花落,是一种民间对唱说唱的小曲小调,当时莲花落艺人到北京、天津演出,清政府是禁止他们在剧场演出的,认为莲花落属于“鄙俚技艺”,所以只能在贫苦人集中的街头表演,天津的南市、河北大街一带是当时演出莲花落的地方,当时又称为蹦蹦戏。后来这种小曲小调被一位叫做成兆才的人改编了,他就是评剧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评剧奇才。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部评剧剧本,著名的《杨三姐告状》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父亲陈艳楼,母亲花玉兰都是唱评戏的,他们最初学的也是落子。大约是“9·18”事件后,评剧才开始兴起女旦,我的母亲,花玉兰原名黄东侨,天津静海县人,13岁在天津颐中烟草公司做童工,由于嗓子好,后来被推荐与唐山落子艺人白广洁(艺名白菜心)为师学评戏,艺宗李金顺。父亲陈艳楼当时拜师马虎廷,艺名为“月牙红”,学习莲花落,坐科六年,学戏很苦。由于扮相好,唱小生,后来唱老生。父亲和母亲后来都被请到中国戏曲学校,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教课。提起母亲花玉兰,在成兆才晚年时,曾教过母亲三部戏,《杨三姐告状》《三杰烈》《盗金砖》,这三部戏是得到过成先生真传的。
各流派唱腔成于津门
评剧虽不是在天津诞生,但评剧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与天津密不可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剧种,得到广大群众承认的还是在天津,许多评剧演员也是在天津唱红后分赴全国各地的,那些风格各异的评剧流派唱腔几乎都是在天津形成的。
呼吁“保留影音资料”
评剧作为一门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留下来,确实值得担忧。陈佩华老师说,我跟从母亲花玉兰学戏,母亲口传身教,手把手教给了我,她的每一部戏我都学会了。可是现在作为老艺术家、我想把自己的功夫传给下一代,也有学生找我学戏,但都学得不完整,能学好几折子戏已经不错了,我认为更好的办法是把每一部戏都留下完整的影音资料,让后人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