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乌龙院》包括闹院 下书 坐楼 杀惜 活捉,陈永玲演出不少次,但很难见到全部的,因为从闹院到活捉下来,确实很累。而唯一一个能见到的闹院,是84年在天津一宫与王琴生合作的,其中检场忘放鞋样了,陈老边对话边左右找,最后甩了句:你先坐着等着我们去拿活计去,赶紧溜下去取了
*、陈永玲留下的《坐楼杀惜活捉》的资料相对比较多,其中84年的全部《乌龙院》后半部为叶盛长的宋江,此时叶先生左臂活动不灵活,势必影响了一些发挥;90年时曾拟请宋遇春来津合作,但因79高龄的宋先生身体不适,而临时改换天津京剧团的温玉荣出演,而与宋先生的合作则是86年在北京。
*、宋遇春在与陈永玲合作《乌龙院》前,曾与童芷苓有过合作,杀惜时的针锋相对,层次紧逼,脉络清晰,宋江那种迸发出来的情感,真是入木三分,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一版,而观看与陈先生再次合作的资料时,与之前与童先生合作的相比,明显会逊色许多,或许是年龄关系吧,但也绝对上乘。
*、宋江与阎婆惜的故事,一般来说就是闹院下书坐楼杀惜,而不同演员又有不同的增减,陈永玲一般带活捉就不演闹院,与宋遇春版多了一场宋江被捉,目的是为陈永玲的活捉赶装,戴绮霞的《宋十回》则是多了前面的晁盖派将,而程景祥的则多了《借茶》,大家不清楚《宋十回》的意思,下篇再说。
*、所谓“十回”就是个数目,有的够数,有的则不够,宋十回是关于宋江的几个戏,因为昆曲的大致有《借茶》《拾巾》《闹院》(即《前诱》《后诱》)《刘唐下书》《坐楼》《杀惜》《公堂》《活捉》等九出戏,京剧借鉴其名,但现在很少能有演全的了,一般都不演前两折(实际上是合为一折)
*、因《乌龙院》表演过于暴露,像借茶时的思春情态,闹院时的前调戏,阎婆惜的提裤叼手绢表演,甚至是宋江的勾肩搭背,都被认为有伤风化,或禁演或净化,再加上活捉是表现鬼魂,宣扬所谓的封建迷信,而成为禁戏,三减两减戏就没嘛了,其实所谓粉戏,也是为剧情服务的,不是宣淫而是教化。
*、台湾演出《乌龙院》时,依然叫《宋十回》,实则也是不完全,我觉得完全的戏在《活捉》之后,还应加一出《浔阳楼》。程景祥曾应邀来津与宋长荣小麟童合作过一次《乌龙院》,程踩跷的闹院甚是精彩,有些细节也点到了,相比之下宋的坐楼,就明显有些逊色了,好在小麟童托着,还算不错。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厉慧良在文革后首登舞台的第一出戏,是《闹天宫》,据说相当精彩,功夫丝毫没减,可惜没有资料留下,我们只能从一些当年的回忆文章中,略窥当时的风采,而陈永玲出狱后在青海首拍几个戏竟然有《活捉》,在当时身体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拍这戏,也确实不容易。
*、《活捉》戏很短,但很吃功夫,表现飘渺的鬼魂,褪下功夫要好,阎婆惜的暗及张文远的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做鬼的阎婆惜不是恶鬼讨债,而是善鬼寻情,在表演上得注意分寸。阎婆惜是真情流露,张文远则是虚情假意,这戏也算人鬼情未了吧,这戏还是丑演真实,但现在都俊演了。
*、能见到的老先生演的《活捉》资料,最多的是陈永玲的,这戏偶尔单演,多是演《坐楼杀惜》时,后接活捉。戴绮霞、童芷苓等人也留下了这个戏的资料,陈老把阎婆惜的那种情感表现的很透彻,总觉得童芷苓老师的戏都不错,就这出与陈老的相比,略逊色一些,或是风格不同的缘故吧。
*、戴绮霞的活捉在见到张文远之后,一扭身就改丑演了,说实话,有点森得慌。我觉得,演的最好的张文远,还是孙正阳的,把张文远那种油滑,虚伪、恐惧的情态抖落的淋漓尽致,活捉时的飘摆,特别是,张文远被活捉之后,家人搭起他来下台的时候,身体笔直,这功夫真是了得。
*、所谓十回是说书《水浒》的叫法,水浒书长,故而都拆解开一段段的说。一般传统的水浒大致分《鲁十回》、《前宋十回》、《武十回》、《后宋十回》、《石十回》、《卢十回》到聚义为止,后面自编神州会打擂台,不说归降。戏曲多叫“出”说书称“回”,估计是从说书而来。@陈睿祺-传奇 提供
*、十回未必就是十回书,说一回书基本2小时,照样算鲁十回、武十回内容较多,说2、3个十回都能做到,而前宋十回、石十回内容较少,都凑不出10天的内容。可见这的十回是中国人惯用的虚词,代表多的意思。后人把这些书切成十段,每段基本独立成章,长短不一,故称盆景书。@陈睿祺-传奇 提供
*、水浒能拆能和,好似盆景般,可上下搬动,前后组合,又可独自观赏,故称“盆景书”。鲁十回附带林冲故事,前宋十回从杨志卖刀开始,可直接说后宋十回,也可以接武十回,看观众的口味调整。后宋十回又包含闹江州、李逵见娘等。至于三打祝家庄,又是石十回里的了。@陈睿祺-传奇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