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新艳秋四次进津,一次演唱会,三次片段演出,其中最著名的89年8月随江苏京剧团来津演出三天,首场张婉秋《香罗带》费玉策贾真《忠孝全》新艳秋《荒山泪》,第二场大轴换成新艳秋《锁麟囊》,第三场张婉秋《绣襦记》费玉策《清风寨》新艳秋贾真《春闺梦》,新三出轰动一时。
*、92年新艳秋先生再次被邀来津演出,与任德川合作了《贺后骂殿》,转年又再次被邀来津参加“梅尚程荀”流派荟萃演出,与尚明珠、肖月珠、宋长荣合作演出《红鬃烈马》,并与宋长荣、肖月珠、李经文合作《全部玉堂春》。文革后新老在天津留下的足迹,大致就这些吧
------------------------------------------------------------
*、文革后李世济首先恢复了传统戏《锁麟囊》,引来很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对戏曲贡献颇大,后又恢复了《英台抗婚》,在各地演出,也颇受欢迎,八十年代中期,为更丰富表演唱腔,她与唐在忻一起,对该戏又进行重新加工处理,取名为《祝英台抗婚》,现已很难找到《英台抗婚》资料了
*、很多人在写剧目名称时,总爱以《祝英台抗婚》混淆《英台抗婚》,这是不对的,俩戏的区别是《祝英台抗婚》增加和修改了唱词,最明显的是增加了最后哭坟的大段唱腔。当年由李世济、闵兆华主演的《英台抗婚》曾留下录像资料,特别的赵丽秋的侯嫂相当精彩,可惜一直未能找到该版录像。
*、文革后不光是李世济改革了一些剧目,其他演员也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胆改革,包括程派的一些名家,因为很多人对李世济有看法,因此她的改革,也一直饱受争议。《祝英台抗婚》只是增加了一些唱段,而像《六月雪》就与《窦娥冤》的结局不同,改为团圆了,在那个浩劫之后的时代,也不为过
*、改革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就是那时候有些戏未解禁,演员只能进行适当的重新创作,像杨乃彭就曾编演了《乌盆梦》,既保留了《乌盆记》的经典唱段,而童芷苓根据《大劈棺》改编的《庄周戏妻》,更是重新梳理,改变了传统风格,这应该是最成功的一个,那时虽然改戏,但不像现在胡改乱来。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戏曲也应该进行适当改革,但先决条件是,改编者必须很懂戏,其次不能为改而改,要根据综合因素去修改,以适应时代审美,其实那些老艺人们,一生也在致力于改革。而现在的改革,应该叫胡改,很经典的戏,非要重改的面目全非,近乎形成风气,那不发展,是纯粹的糟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