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曾出现了一位相当活跃的剧作家——魏如晦。他以惊人的才华和胆识一连写了八个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剧本,鼓舞了沧陷区人民的斗志。
这位“魏如晦”是谁呢?原来他是革命戏剧家阿英(钱杏邨)的又一笔名。这个笔名还不是他自己起的。
上海沧陷后,阿英同志留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坚持战斗,主持“风雨书屋”,主编《文献》月刊,并以戏剧创作支持进步的“上海剧艺社”。
当时在租界上演一个戏,人员名单要备案,剧本要译成洋文送审,而且很难找到剧场。上海剧艺社几经奔波,把一个跳舞场改建成“璇宫剧院”,于“八·一三”两周年前夕开幕。
阿英为剧艺社改编了一个剧本。正要送审时,负责剧艺社的于伶同志考虑到他的作品难于被租界通过。他从阿英的“风雨书屋”想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来不及和作者商量,就署上了“如晦”二字。
租界审查机关总来探听作者“如晦”,于伶便与阿英商量,用了个正式笔名“魏如晦”。在《碧血花》送审时,第一次用了这个名字。这样,就很象是位新作家了。
后来,阿英写他的另外几个南明史剧:《海国英雄》(《郑成功》)、《杨娥传》时,也用了“魏如晦”的笔名。
本来,他还计划写作另外两部歌颂明末抗清英雄的剧本《夏完悖》和《悬懊神猿》(写张苍水事迹)。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钱杏邨同志全家六人奔赴苏北新四军根据地,“魏如晦”这个名字也就告一段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