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梅花奖得主组成广东梅花戏剧团首演受欢迎
每到12月迎新演出时,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中山纪念堂等就铆足了劲给广东观众“加料”,琳琅满目的演出菜单出现在购票网上。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戏剧却几乎成为“缺席”者,戏剧是否真的曲高和寡而不能走进市场,站稳脚跟?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李仙花、多位梅花奖获得者及广州的戏迷,探讨全市场化运作的广东梅花戏剧团是否能在迎新市场中闯出一片天。
▶一问市场路线,戏剧能否走得通?
今年,在纷繁的新年演出中出现了一个新面孔——广东梅花戏剧团,该团由广东省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31位戏剧演员组成,其中包括3位获得“二度梅”荣誉称号的艺术家。
“梅花迎新”戏剧盛会正是该团组成半年多后的首次亮相。首先登台的是一段粤剧折子戏《游园惊梦》,在烟雨茫茫的江南景色纱幕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着一身粉色古装飘然登场,其后著名粤剧演员丁凡出场,与其深情对唱。
此外,流行于潮汕一带的潮剧,闻名于雷州半岛雷剧,以及汉剧、话剧等剧种也出现在“梅花迎新”戏剧盛会上。如著名潮剧演员陈学希为现场观众带来其获奖代表作《葫芦庙》,雷剧有节奏感强烈的《梁红玉》出场,汉剧则有“二度梅”获得者李仙花上阵表演《蝴蝶梦》和《白门柳》。
有31位梅花奖的高知名度艺术家坐镇,广东梅花戏剧团首次出击即选择“走市场”。今年的两场戏剧盛会全部公开售票,政府领导也主动上网买了票以示支持。
“两场演出下来,上座率还是不错的,总收入为30万元左右,但由于前期创作投入较大,光依赖今年两场演出的票房是无法达到收支平衡的。”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梅花戏剧团团长李仙花表示,“如果演出前配合宣传,票房绝对是没问题的,以后肯定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二问曲高和寡,如何吸引观众?
戏剧中各种剧种都在遭受着“曲高和寡”的考验。粤剧名伶曹秀琴在采访中表示,“粤剧在广州有很多戏迷捧场,但是要独立做完一场演出,即便票价定300元也没什么盈利,因此现在广州的演出相对减少了。”
著名话剧演员杨春荣也认为,话剧的戏迷要么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要么是仍在校园里的大学生。她说:“话剧在广东地区受方言限制,相比其它地区受众比较少。”
“要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主要还是年轻观众。”李仙花在采访中谈到大力培植戏剧观众群的问题,她说,近年省剧协为大学生欣赏戏剧做了很大努力,包括到校园演出和开讲座,甚至在部分大学开设戏剧课,并邀请大学生到剧场来欣赏戏剧演出,“但这需要一个从接受到喜爱的过程。”
李仙花认为剧本还可以写一些现代的东西,拉近和大学生的距离,“多编一些小戏小品,里面多一些现代题材、校园故事。”每一出戏剧经典大戏,从头到尾唱完要两个多小时,节奏相对缓慢。“老年人喜欢传统型的,看惯了慢节奏。而中青年喜欢新编剧的,整个节奏明快了。”
▶三问老剧新唱,能否重焕生机?
60多岁高龄的粤剧老粉丝张国廉认为,“现在整天演古装戏,应该演一些新时代的剧目。”大学生陈小姐今年19岁,自小就跟着外婆一起看粤剧。她看完“梅花迎新”戏剧盛会后向记者表示,“整个舞台布景太浪漫了,音响和灯光效果都很棒”。
今年的“梅花迎新”戏剧盛会,有31位梅花奖演员的同台演出,又有他们带来各自剧种的获奖作品,还有写意浪漫的舞美设计,这样一场戏剧盛会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觑。李仙花透露,明年的迎新演出将有更多新意。
“我们计划新编一出大戏,找一些广东题材,打造地方特色,并且邀请梅花奖演员在里面表演。”她表示今年首场演出时间仓促,未来得及排演新剧本,“剧目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编好故事,好故事需要好题材。”被问及是否担心新编剧缺乏知名度,她毫不犹豫地回应:“有那么多梅花奖演员去演,名气就在那里了。”
戏剧要融合现代意识
■专访李仙花
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待戏剧现在的生存状况?
李仙花: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剧团也应该打破大锅饭,创立激励机制。一些几百年的大剧种,要完全“断奶”是有点困难的,还是需要政府扶持的。广东三大剧种粤、潮、汉剧都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要有侧重地扶持。
南方日报:戏剧中的哪些元素能吸引到现在的观众?
李仙花:戏剧是不能够分开来看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剧本创作,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即便有些还是演过去几百年的故事,但绝对要融合现代的意识进行改编。比如说广东汉剧《金莲》,虽然取材于《金瓶梅》,但它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在特定环境下扭曲,在人生观、爱情观等方面找到了与当下生活的契合点,观众是爱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