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高兴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81岁的老艺术家王毓宝老人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她说:“虽然我老了,不能去北京亲自领奖,但我的心情和在现场是一样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这项荣誉就是让我们把艺术传承下去!艺术是谁的啊?是人民的!我唱《摔西瓜》成名,改老调变新调,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听老人介绍,原来“天津时调”本无“天津”二字,是一些缝鞋匠自创的“靠山调”,还有一些搬运工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哼哼的小曲,比如“胶皮调”等。
“我父亲是油漆工,旧时在大宅门做工时学唱时调。”1953年天津电台成立曲艺团,王毓宝随曲艺团赴南方演出时为了区别于其他曲种,在时调前加上“天津”二字,遂有“天津时调”流传下来。
进入天津电台曲艺团后,王毓宝和团里的同事们一起将乐队革新,几经调试将天津时调乐队乐器从原来的两种乐器增加到五种乐器。在后来的全国大大小小的汇演当中,王毓宝表演的天津时调受到了观众和听众们的欢迎。她唱的天津时调著名曲牌《摔西瓜》成为当年天津电台在全国的交换节目,播放次数达数百次。
演出、获奖、录制唱片、收徒传艺成为王毓宝先生一生的最爱。离休后,王毓宝先生被安排到天津艺术咨询委员会担任委员,仍然没有离开艺术领域。她虽然谢绝了大部分社会活动,但是朋友们的收徒仪式她却常常要出席。每遇到有学生或是业余爱好者登门请教,王毓宝老人都很高兴,并且分文不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