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佩服剧作家老舍的第一点是他多产。他从美国回到北京之后,有感于故乡的巨大变化,激情满怀、笔不停挥地写了《龙须沟》《女店员》《方珍珠》《茶馆》《青年突击队》等等我数不过来的话剧,还为曲剧写了《柳树井》,为京剧写了《王宝钏》,为孩子们写了童话剧《宝船》等。可惜我当时没有请他写个评剧;如果请他写,我相信他会写的。
老舍那时已是六十左右的年纪,又有许多社会活动,怎么能够写出这么多的剧本呢?这是他勤奋。
再有一点,就是老舍剧作的地方色彩、北京味道。他的主角,多半是穿破衣服的北京人,可是他们在舞台上出现,观众觉得有一种艺术的美感。这是他的独创。因为他最熟悉和同情这些人,写出了他们的灵魂,因此,观众觉得美。
一个剧院没有作家的帮助,是不可能成为第一流的剧院的,也不可能造就出著名的导演和演员来。北京人艺就是一例。我想,现在北京再多出几个老舍,那该多好啊!
现在评剧《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盛极一时。这两出戏演了六十年了,人们多半不知道他的作者是谁。他就是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
成兆才原是个贫农,二十多岁才开始认字,由于家贫,农闲时以唱莲花落为生。后来把莲花落发展成了蹦蹦戏,又把蹦蹦戏发展成评剧。
他发展评剧的办法就是编新戏。他一生为评剧创作、改编、移植了九十九出戏,一直到他晚年两袖清风死去为止。现在他的部分手稿,还珍藏在中国评剧院。 评剧是一个年轻剧种,不过七八十多的历史。它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成兆才的编新戏有关。在近代戏剧史上,我还没有发现有另一位作家为一个剧种写了这么多的戏呢。
由此看来,一个剧种,没有新戏,还是不行的。舞台是时代的镜子,观众总希望在舞台上看到自己时代的反映。成兆才的名作《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编的,他勇敢地接受了民主新思想,所以这两部戏最有光彩。
由此看来,时代需要作家,作家要反映时代。一个剧院、团,如果有了自己的作家,就如虎生翼。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