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反串戏,过去经常在大义务戏或堂会戏里演出,但大部分的反串戏是因为戏班子上座率不理想才演一出,以此引起观众的兴趣,提高上座率、增加班子的收入。所谓反串戏,即演员在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本来行当,如旦行演员在反串戏中或扮老生或扮花脸,而花脸演员在反串戏中可能来个青衣。在解放初期,我曾看过一出反串戏,现在把它写下来,以飨读者。
大约在1949年秋季,尚小云、杨宝森二位先生合作,在中国大戏院演出,照理说,这二位先生合作,班中的配角儿也有不少上选之才,岂不上座率极高,一票难求?其实不然,因为当时还有许多名角儿也在天津献艺。我记得好像谭富英、奚啸伯、小翠花、张云溪、张春华、毛世来等或在上平安(后改名长城),或在国民(后改名新华)等剧场演出,竞争很激烈,家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日子,角儿们在咱这儿扎堆儿了。”
尚、杨两班人马合作,人员多,开支大,票价相对要高一些,这就要求在演出上要奋力拼搏,不然,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现在想来,基于此种情况,他们才贴出了一出反串戏《八蜡庙》。
《八蜡庙》是过去经常反串的一出戏,直到现在还沿袭了这一传统,央视十一频道也曾转播过当今中青年演员反串的这出戏。
反串戏虽有取悦观众的成分,但是好演员也能在反串戏中表现出其技艺高超、博学广识的一面。
当晚,《八蜡庙》码列大轴,之前还有三出戏:李多奎、任志秋的《别皇宫》;尚小云的《昭君出塞》;杨宝森的《夜审潘洪》。潘洪一角是由王泉奎扮演还是由刘砚亭扮演,记不太清了。当时把精神儿都放在《八蜡庙》一剧了,其实上面的三出戏,以今天眼光来衡量,足够一场晚会了,那会儿还得来一出大反串。
在《八》剧中,尚小云先生扮演黄天霸,尚先生幼年坐科曾习武生,故所饰天霸,身手之矫健,扮相之俊美,武功之坚实,实不输武生名家。莫怪马连良先生曾有这样评论:“尚老板,若不是你旦角儿唱得这么好,我真劝你改演武生。”杨宝森先生扮演武丑应工的朱光祖,谭、余派的老生名家在此戏中反串朱光祖似乎已成定例,余叔岩、谭富英均以演此戏见长,杨先生因身体欠佳,在武功上不敢过于卖派,但举手投足以及念白之神情,仍是中规中矩,不失典型;马富禄扮演武花脸费德功,马先生真可谓多才多艺,他有一副天赋佳喉,其本工丑行之声誉不必细说了,其老旦、花脸之造诣也令人赞叹,即以老旦而论马连良先生若演《青风亭》、《王佐断臂》、《盗宗卷》诸剧,若无马富禄配演老旦,就很失色。另外,他还在马连良的《洪羊洞》中演出过花脸孟良,效果颇佳。在这次反串戏中他演的费德功,无论念白、身架、开打,始终一丝不苟,观众反应相当强烈;花脸名宿刘砚亭反串小张妈,这位戏界官称的刘八爷,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清末民初第一武花钱金福老先生的入室弟子,而我市花脸名家朱玉良先生又是刘砚亭的高徒。刘砚亭的小张妈和丑角儿演员李盛芳反串的小姐,则以风趣幽默取胜;另外,还有著名二路老生哈宝山的关太(花脸应工),名丑贾松龄的老生施大人,他们的演出都是本本分分,没能显出原行当的痕迹,而剧中主角之一的武老生褚彪(此角色也可以武生应工)却由任志秋担任(原唱旦角),他是尚小云先生的门婿,多应二路旦角,颇称职,但反串褚彪平平而已,不过也没有什么洒汤漏水,也很看得过去;还有王泉奎的老院子(老生应工,王泉奎乃铜锤翘楚),尚先生的二位公子,长春(原为武生)反串天霸之妻张桂兰,长麟(原为旦角)反串贺仁杰(少年武生),他们是演员中最年轻的二位,演来颇有朝气,且很认真。
总的来说,这出戏颇可一观。事情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这些名家不知还有几位健在?遥想当年花团锦簇的京剧局面,确实令人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