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是天津观众比较熟悉的著名评剧演员。去年五月,她因病逝世,戏曲界同行和熟悉她的观众无不为之惋惜。 李文芳出身贫苦,十二岁时在天津学唱评戏。她的嗓音不高,但能扬长避短,巧妙地运用鼻腔和胸腔共鸣,行腔委婉流畅。天津的老观众都喜爱她唱腔。 解放初期,评剧艺人在党的帮助教育下,逐渐提高了思想觉悟,为配合当时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纷纷排演新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李文芳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如为配合反霸斗争,李文芳主演了《九尾狐》;为配合宣传婚姻法她演了《刘巧儿》、《巧玲与发祥》、《柳树井》、《小女婿》,为配合抗美援朝,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金黛莱》等,都受到了观众好评。尤其是她向著名演员新凤霞学习的《刘巧儿》一剧,曾连演半年之久,上座率一直不衰,观众常常半夜起来在剧场门口排队买票。由于长期演现代戏,李文芳在艺术上不断有所创新,在观众中的声望也与日俱增。 当时,演员都是一天两场戏,早晨还要上业校学习文化,只能在散了夜戏后排练新戏,非常辛苦。李文芳身为团长和主演,总是以身作则,常常和大家一熬就是一个通宵。与李文芳搭档多年的著名评剧演员筱桂云回忆说:“那个时候,在文芳的带动下,我们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头。大家都把心扑在工作上,用不了十天半月,准排出一个新戏来。”李文芳生前也常说:我们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党把我们从火坑中救了出来,唱戏的由“鬼”变成了人,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我们只有多排新戏、好戏,为党多做一些宣传工作,才能报答党的恩情。正是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推动着她不断进步。在戏曲演员中,她较早地被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李文芳在不同题材的现代戏中扮演过多种类型的人物。其中有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刘巧儿、小芹、杨香草;有泼辣洒脱、敢做敢为的农村中年妇女李双双、巧玲、金黛莱;有惨遭迫害、刚直不屈的《柳树井》中的招弟、《四川白毛女》中的罗昌秀,有深沉凝重、机智豪爽的《海河儿女》中的党代表洪素琴;有阴险狡诈、无恶不作的《九尾狐》中的地主婆九尾狐等。观众和同行对她所饰演的各类角色的评价是: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人物个性鲜明。常给她排戏的导演对她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不雷同化、概念化,非常赞赏。她表演上这些鲜明特点的形成,除了她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外,最主要的足她重视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排演《志愿军的未婚妻》一剧时,戏中有一个锄地的场面,怎么排演也不象。她就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与农民一起劳动。这样,不仅熟悉了农民,也使她在表演上找到了生活依据,后来不管排什么题材的现代戏,她都坚持在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尽力使所演的人物性格化、生活化。 在《张士珍》一剧中,她扮演工人家属邢嫂。这个角色虽然戏不多,但她为了演得真实可信,也跟着大家到光复道副食品商店深入生活。通过站柜台和访问附近群众,使她感受到社会主依据。所以,每演到张士珍为刚刚分娩、急需营养的邢嫂送来了鲫鱼一场戏时,她总是饱含激情潸然泪下,收到了感人的效果。在《海河儿女》一剧中,她扮演党代表洪素琴,这个角色对她来讲是完全陌生的。于是她就去棉纺五厂体验生活,同纺织工人朝夕相处,交知心朋友,听他们介绍纱厂工人的斗争史,加深了她对纺织工人的理解。在共同生活中,她还注意观察老工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慢慢地产生了角色的“形象”。演出后,大家公认她演的角色气质好,象纱厂工人。在这出戏里,有一段洪素琴启发工人觉悟的唱段:“普天下资本家心肠毒狠,吃人肉喝人血只为赚钱”的“慢二六板”,由于她了解了工厂史,因此演唱得深沉流畅,每个字都注满了真实感情,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至今电台仍不断播放这段唱腔,令人百听不厌。 李文芳虽然声望高、资历深,但她从不摆主角架子,更不计较名利地位,只要演出需要,她就甘当配角,这在剧团中也传为美谈。如她在《张士珍》中扮演的邢嫂,在《红姐妹》中扮演的妹妹,在《青龙潭》中扮演的震山妻等,戏都不多,都属于“挎刀”角色(即配角)。可她演得都很认真,起到了绿叶衬红花的作用,为全剧生色,她说:“每一个演员都应当热爱自己的舞台,珍惜演出权利来之不易。不管演主角、配角,都应当使足劲来完成自己在戏中的规定任务。” 李文芳同志在十年动乱中也遭到了不幸。粉碎“四人帮”之后,剧团排演《祥林嫂》时,她按捺不住劫后逢生的喜悦之情,主动要求扮演年老时的祥林嫂。但终因力不从心,未能如愿,只能搞了一段末场的录音。电台至今仍不断播放这段录音。未料,这竟是她留给听众的绝唱了。
图为上世纪40年代初,评剧当红坤伶在天津鼎章照相馆的合影。 前排左为李文芳、中为鲜灵霞、右为筱艳生。 图提供:赵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