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走进我们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粉墨春秋 | 玲珑珍藏 | 菊坛文萃 | 精彩影音 | 雁过留声 | 戏迷茶馆 |  |  | 管理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询 (本网搜集整理的部分视频资料,只用于免费交换和捐款回赠)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梨园漫步 >> 名家访谈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吴小如谈马连良京剧艺术
普通文章有多少戏曲录像带亟待抢救?
普通文章2010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
普通文章[图文]李世济专程来津收吕洋为徒
普通文章[图文]从京剧小生到戏曲摄影
普通文章12月18日贾真在市图书馆举办艺术讲座
普通文章元升茶园与京剧
普通文章[组图]60年,唱出一部传奇
普通文章张悦《金玉奴》
普通文章第八届椿树杯方案及报名表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组图]天津 评剧人才的摇篮
推荐文章[组图]筱俊亭,离观众最近的评剧艺术家
推荐文章[组图]“一代猴王”天宫去也
推荐文章天华景戏院与稽古社科班
推荐文章40年代评剧大本营 北洋戏院
推荐文章唱了一辈子 教了一辈子
推荐文章[组图]京剧“侯派”花脸传承人李荣威 曾受
推荐文章[组图]走近少马
推荐文章[组图]艺海神游五十载
推荐文章梨园不老松--马金凤
吴小如谈马连良京剧艺术         ★★★ 【字体:
吴小如谈马连良京剧艺术:
《三娘教子》最过瘾
内容提要:我是从1932年,我周岁10岁那一年开始看马连良先生的戏的。正是那一年,因“九一八”事变,我从东北迁居到了北京,除了有一段时间老先生在香港什么的,那咱们看不了,而只要先生在北京、在天津演出,我都会去看,应该说是老先生几十年一贯的忠实观众。
作者:中国新闻网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678    更新时间:2011-7-2

“马派”的形成

  如果讲马派的艺术如何形成,第一,得有一个极其瓷实的、极其宽广的、极其深厚的科班基础,这是第一步。那个时候学习,谁教你这个是谭派,那个是余派,那是什么派呀?没有,就是这个戏。我自己学戏也是这样的嘛。一开始学,我也没说专学哪一派的戏,启蒙时跟老师学《凤鸣关》,学《取帅印》,学《天水关》,这几出都不是流派戏,就从这儿开的蒙。现在我一听,女演员一开始,学唱段就是《杨门女将》,你就是满打满算学会了也不行啊,因为没有根嘛。所以基础得深厚是第一位的。第二步,在这个好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形成个人的风格特色。拿马先生来说,他有自知之明,当自己嗓子不好的时候就往身段、白口、舞把子这方面发展。嗓子出来了,也不限定专学谭派一家。马先生拜了孙菊仙,他有好些个戏,不一定照着孙派的唱法唱,但把孙派的长处糅进去了。马先生的戏,也受刘鸿声的影响,也受高庆奎的影响。可是有一条,万变不离其宗。马连良还是马连良,那些东西为我所用,而不是跟着人家走。

  我还说灌唱片的例子。你别看嗓子不好,余叔岩灌唱片,马连良先生也灌唱片,余叔岩的唱片有销路,马先生唱片的销路一样不少,这个就很难了。余叔岩灌唱片的时候嗓子已经出来了,已经很红了,可是马先生那会儿还是“趴字调”嗓子呢。可同样,他灌的唱片有人买,而且一印再印,再版多少回。再有,余先生一生只留下18张半唱片,可马先生艺龄比余先生长,先生用自己中年晚年的东西就代替了他早年的东西,淘汰是他自己淘汰的。举个例子,马先生有几个唱段是从年轻的时候嗓子最不好的时候就灌了唱片的。一个是《打渔杀家》,而最典型的就是《甘露寺》,最早胜利公司灌过一次,说实在的,那个版不行,嗓子又不好,唱得又赶了;后来到了民国18年(1929年),蓓开公司请马先生灌了一个《甘露寺》,那个有个遗憾,就是汉寿亭侯,“汉”字没有,只唱的“寿亭侯”,那时嗓子就好,这是第二阶段;等到了上世纪30年代敌伪时期,刚刚抗战开始时,马先生又灌了“劝千岁”,那就是李慕良操的琴了。就光这个“劝千岁”,马先生就先后灌了三次唱片,还不算解放后的录音,解放后的录音恐怕也不止一次,留下来的也不止一个版本。就把《甘露寺》这一个唱段,从马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直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录音,梳理比较一番,就知道老先生这个马派艺术是怎么变化发展过来的,这是一个很现成的文献资料。《打渔杀家》也如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马先生也是又灌过一次,《南天门》也灌过不止一次,老先生就是唱片灌得比较多,比余先生灌得多,余先生故去的早,而马连良先生用他后来更成熟的艺术,淘汰了自己早年不够成熟的艺术。

    马连良先生的创造性

  谈到马先生的创造性,人们往往喜欢提他讲究的“三白”,护领是白的,水袖是白的,靴子底是白的。还有就是他一些戏里的扮相,比如说马先生的《胭脂宝褶》,那一身行头多么多么特别,怎么怎么样……照我说,这些都是外在的。马先生是懂得舞台艺术美学的,精通服装搭配,所以显得漂亮。可是,真正的好的艺术不在那个护领上,也不在水袖的颜色上。人家问我说,你看了一辈子马先生的戏,哪出戏演的你最满意?我举了两个例子,早年有一个戏我看过一次,后来马先生这个戏收了,那就是《假金牌》。据说是因为有人建议说张居正是好人,别演这个戏了,马先生接受了人家的意见,就不演了。其实《假金牌》也是传统戏,不是新编戏,后来改成《孙安动本》了。我要问,马先生在《假金牌》这出戏里穿什么特别行头了?没有!就是蓝官衣。从中年到晚年,我看马先生的戏不知有多少场,我看过的,最过瘾的就当数《三娘教子》。把孙派的东西糅进去了,可却让你一点也感觉不出来这里面有孙派的东西。《三娘教子》穿什么行头?不就是“老斗衣”,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衣裳嘛。哪有什么特别的?所以不在于那个行头,而在艺术,在于演员本身的艺术文化修养,达到那个境界,演出来就好。

  1959年的一天我跟我爱人一起从北大骑车到北展剧场看戏,那个时候的北展还没盖顶子,当天的戏码是马连良先生和裘盛戎两个人演双出,大轴是马先生跟盛戎的《打严嵩》,前面是马先生和李世济唱一出《三娘教子》。我在剧场碰见了熟人,看完《三娘教子》后这个人就走了。过了几天,我碰见那个熟人就问,说这么好的戏你怎么看半截儿就走了呢?他说,那一出《三娘教子》我就过瘾了。看,一出《三娘教子》,他认为就非常满足了啊。所以要问我,看了一辈子马先生的戏,最吸引我的是哪出,我认为就是《三娘教子》。真是好!后来也不演《双官诰》了,就演前面“机房”那一折,可还是好啊!身段也漂亮,扮相也好,唱的也好,尤其是火候太难得了。要说值一张票钱,就是那个“老奴跪下了……”就那一句就值!所以,我认为第一是基础,第二是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后怎么办?就得多方面发展。嗓子不行我来“白口”,文的不行我来武的,我从身段、表情、动作、念白、武打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长处。可换句话说,没有基本功想发挥也发挥不了。

  “背后”都有戏

  纪念马先生9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就在座谈会上讲过,说马先生、说余派表演艺术的过人之处,提到余叔岩教孟小冬,脊梁背上都有戏,转过身下场也得有戏……其实马先生的表演也是非常讲究背过身时的戏,不一定要脸冲着观众才有戏,下场就有戏。有个例子,《胭脂宝褶》这出戏,牵头《遇龙酒馆》他演皇上,后头《失印救火》他演班头,这两个人物身份差异多么大啊。可是你看看《胭脂宝褶》,前头走的是龙行虎步;后面呢,走的是衙役、班头走的脚步。就看那个下场又怎么走,就从这个下场上,就看出有戏没戏,这就是马派艺术啊。那次会上我还说,现在还想看马派下场台步身段吗?那就得看王金璐老师演的《战宛城》了,里面的张绣有一段戏,官衣扮相,那个官衣下场儿,活脱就是马先生的风范神韵。可是现在的舞台所见呢?别说是背后有没有戏,当着面有没有戏啊?脸冲着观众有没有戏啊?也是常常不容乐观。有一次,电视播放一位程派青衣的《碧玉簪》,我那么一看,那个《碧玉簪》关键在什么地方啊?不是头一场“洞房”,而是第二场见婆婆、见丈夫,丈夫还是不理她这段戏。打鼓佬指导这个戏应该怎么打,就听那个鼓箭子“拼命”地打,这儿就是要看程派的表演嘛。我就想看看这地方演员脸上有没有戏,表情身段怎么样。看了半天感觉那个“场面”没打动演员,脸上照样没戏,于是我说了声“完蛋啦”,就把电视关了。这样的事儿在马先生身上一辈子出现不了,这个时候是关键啊,你没有戏,不出戏,什么时候出戏呀?打鼓佬死气白咧卖力气,演员修养不到位,一点没响应。还有,刚才我说了,好演员是越老越好,而现在是好苗子,在台上越唱越不讲究。

  像马连良先生,是一辈子戏,最后唱到炉火纯青,甚至连炉火纯青都难以形容这一境界,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纪念啊。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津门剧院话沧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签写留言 | 管理登陆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0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在线: 点这发消息给戏迷知音,或加QQ:9082114  
    投稿咨询:[email protected] MSN即时通: [email protected] 津ICP备06000154号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www.llxiqu.com网站PR查询

    本站logo

     
     

    点这给我发消息,或加我QQ:908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