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型话剧《你在灯火阑珊处》2 月26 日、27 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后,3 月,同样由陕西省文化厅出品,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大型话剧《白鹿原》又将相继登陆中国剧院和天桥艺术中心,持续在北京掀起话剧“西北风”。可曾想到,就在几年前,陕西人艺这家建院60 多年的省级话剧专业院团一度面临“无演员、无主创、无观众”的困境。2009 年,陕西人艺迎来转企改制的契机,而改革也带来了动力与活力。2012 年,原本封闭的陕西人艺大院里安置了一座迎来送往的小剧场,从此也见证了老院团“人力资本”运作的增值渠道。
从无新戏到无外聘
2014 年,反映红军根据地建设的大型方言话剧《天心顺》在西安首演,这是陕西人艺此前10 年来排演的第一部大型舞台剧;2015 年,话剧《你在灯火阑珊处》参演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这是陕西人艺时隔15 年再次回到中国戏剧节参评展演的舞台;而在2009 年前,近5 年时间人艺连小型舞台剧也没有排演过。如今,包括话剧《白鹿原》在内的多台大型话剧,台上60 多位演员无一外请或外聘,演出阵容及表演水准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表示,近年来,人艺锻炼出了一支涵盖创作、编导、演出、管理多方面、全方位的专业团队,剧院管理团队成员90%是来自演出一线的“双肩挑”型骨干人才,这正是人艺最大的资本。
2012 年人艺小剧场建成启用,陕西人艺借此推出了小剧场话剧常态演出。演员可以在单个剧目中投资入股,还可以争当制作人,统领一剧的创排,从而把原先的演出场次收入转变成参与剧目编、导、演、营销一条龙的“投资收益”性收入,极大地激发了演职人员的能动性。3 年来,陕西人艺小剧场累计演出650 多场,观众达11 万人次。“人才是演出单位最大的‘硬件’。”陕西人艺党总支书记白云生表示,密集的小剧场演出为陕西人艺培育出一批青年骨干,为院团的发展和优秀剧目的创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无主创到广借力
转企改制并被纳入到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艺获得的不仅是来自集团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更有着对外交流、广泛合作上的优势。比如,2014 年,陕西演艺集团获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授权,承办陕西演艺集团演员高级研修班项目,邀请中央戏剧学院的多位专家为业务人员授课,锻炼队伍。
陕西人艺注重人才培养,将各类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内容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纳入年底考核,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此外,“实战带兵”同样是陕西人艺探索出的一条青年人才培育路径。
去年,在话剧《你在灯火阑珊处》的创排过程中,作为陕西人艺力邀加盟的导演,知名导演宫晓东起先给出的完成执导时间是35 天,而陕西人艺却主动让其“拖延”到40 天以上,就是要让导演助理李俊强有更为充分的学习时间。除执导环节外,在舞美、服装、音乐音响、灯光设计等重要岗位,陕西人艺不仅用诚意打动各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加盟,而且同样安排助理们用心领悟学习,类似“执导+培训”的合作方式还被写入合同中,并得到老艺术家的认可和支持。
针对大戏排演增多、演职人员阶段性不足等实际问题,陕西人艺采用更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分别以项目聘、院聘、集团聘等多种形式完善用人制度,既缓解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也避免了人员只进不出、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资金浪费等问题。
从无观众到立品牌
从小剧场固定演出到大剧场话剧的接连受好评,陕西人艺为自己赢得了观众和口碑,并培育出一批铁杆话粉。2012 年,陕西人艺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文化企业新型薪酬管理制度体系。2015 年,陕西人艺实现全员竞聘。针对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评聘分离的聘用方法,分为“低职高聘”与“高职低聘”,按照工作业绩与业务考核成绩聘任到岗。此外,近两年来,考核内容在“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又新增“粉”这一单项,即将演员“话粉”保有量计入考评参数,与薪酬待遇挂钩。
3 年多来,陕西人艺搭建起售票点、纸媒、网络平台“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确保24 小时热线接待会员咨询,创建了“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610 戏剧工作室”等多个微信公众号,并拥有固定的“戏剧沙龙话粉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戏剧活动,与会员及话剧爱好者互动交流。如今,陕西人艺会员超过1 万名,观众群体主要由20 至50 岁的中青年组成,且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属于具有一定艺术领悟力的群体。借助人艺话剧佳作的不断出产,人艺小剧场正在成为西北地区专业小剧场话剧的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