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咸丰县作为唐崖土司城遗址所在地,土家文化的发源地,为南剧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创作氛围,土家族人民长期朝夕同处,南剧已经深深融入了土家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清晰的土家族印记。借助戏剧传播,南剧汲取了其它戏剧各异的艺术特征、创作手法并不断融合而极富生命力,得到了土家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一、南剧传承与保护的经验启示与现行问题 (一)经验启示 1、创作要贴近生活。南剧能够在传承和保护中,越来越受欢迎,得益于其艺术特点突出和内容的群众性、生活性,时髦的表述叫接地气。首先,背景选题接地气。南剧创作关注群众所思所想,聚焦时代主题,网罗社会热点,针砭时弊、特点鲜明,反映了群众心声。其次,表演人员接地气。南剧演员几乎都是咸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乡土民情,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对南剧人物进行再解读再构造,使得人物表现更具张力,更加有血有肉。再次,艺术手法接地气。南剧表演时常采用南北唱腔等自身独特表现手法,使群众更为容易接受。最后,表现形式接地气。南剧擅演像《女儿寨》等传奇历史故事类大型舞台剧,给人以直观震撼、视觉享受、情感认同,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2、要善于博长去短。南剧出身于草根,是群众性的语言,不像传统剧种,讲究门派、看重出身而拘泥于章法、受限于教条,南剧创作者善于学习模仿,把昆曲、京剧中的名篇用于南剧,善于广泛吸纳,有剧即是伙伴。同时,不做纯粹的临摹照搬而是结合南剧艺术特征,用南剧的语言加以改造,得到了各地群众广泛认可,较好的解决传统剧种艺术手法单一,受众性不强以及选材片面等问题,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
3、要寻求政府支持。南剧在咸丰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其与当地政府的结合,南剧传承人他们手上掌握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但南剧表演鲜明的地方特色赋予了强烈的文化底蕴,有着自己的文化符号;当地政府掌握绝对的信息资源,为咸丰发展计,需要一张独有的文化名片来宣传咸丰、让全国知晓咸丰。南剧也就迎来了它与政府合作的蜜月期,一系列优惠南剧发展的政策,让南剧的生命力彻底点燃。
(二)现行问题及原因 1、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来自部分南剧传承人的恐慌和不自信,对南剧未来的传承发展持悲观态度,受传统思想影响对自己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身份不满意、不认同,缺少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另一方面后继人才匮乏,活态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选择做南剧传承人就等同于选择了清贫,加上,做南剧传承人要承受更多磨难,都会让人打退堂鼓,导致很多人不愿选择走这条路子。
2、新阶层不买账。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一是因南剧的传播方式、表现手法等守旧而与当前的时代诉求脱节,近年来在剧目的创新创作上几乎停滞、坐吃山空,导致吸引力越来越小;二是快餐文化当道,即时性需求突出;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人们日常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享受选择,如观看电影等,这些都与传统的南剧表演所背离,新的阶层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花上几个小时坐在戏院棚子里面观看剧情已经过时没有吸引力的南剧表演。
3、生存成本高企。南剧表演前期准备工作体量庞大,且耗时耗费大,这加重了本就业绩不佳的南剧剧团的财务压力,南剧演员需要生存,就存在开支,而其收入一部分来自政府扶持,另一部分来自演出表演,表演成本高,观众不多就必然亏本,长期亏本就等于宣判了南剧死刑。表演就亏本的病态,除了政府为维护形象而做的无奈买单,更重要的是南剧传承人的信心丧失殆尽。
二、对地方性戏剧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南剧作为恩施州地方性戏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佼佼者,相比于州内其它剧种已经算是幸运,但已算幸运的南剧都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就不敢想象其它剧种的生存状况是多么艰难,加强对地方性戏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
1、注重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地方性戏剧传承人在新剧创作上的黔驴技穷,受制于其文化水平低,眼界不开阔,政府部门要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让传承人学习戏剧理论,构建知识体系;同时,组织去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让传承人现身感受,开阔眼界。
2、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静态保护。活态传承以人为基础,而受外部复杂环境影响,极有可能造成传承人阖然离世,导致项目失传。为避免此类风险,要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大数据建设,采取传统媒介+ 网络媒介相结合的办法,全程纪实拷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静态保护。
3、立足地方特色,打造文化盛宴。恩施州旅游资源丰富,把文化和旅游结合,采取西安华清池《长恨歌》的表演传承形式,在景区设台表演,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感受来自土家文化的冲击和震撼,享受难忘的文化之旅。
地方性戏剧的传承和保护依靠活态传承,注定离不开传承人这一永恒话题,所以各项工作最终要服务于传承人,这样地方性戏剧的传承与保护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