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六日, 本刊编辑部邀请首都京剧界的一些同志, 就京剧武戏如何更好地表现革命斗争生活, 更鲜明、深刻地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进行了座谈。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发表于下。
李元春( 北京京剧二团演员) :
京剧大演革命现代戏一开始, 我们剧团有的同志认为武戏发展前途不大, 现代戏里靠也卸了, 把子也扔了, 厚底儿也脱了, 武戏演员只能束手无策。对现代戏还能不能翻跟斗也抱怀疑, 因此我们初排《洪湖赤卫队》时就没敢翻。后来看了山东省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 才认识到现代戏也能翻跟斗, 同时也认识到他们不光有传统技术, 主要有生活, 才能搞得那么好。
在生活不足的情况下, 起初我们搞《越海插旗》也没信心; 后来思想又冒进到搞绝技上去了, 认为搞武戏总得搞几套绝招、尖端。于是, 接连两、三个月练绝技, 翻不了那么高, 就到杂技团借来了蹦板楞翻。首次彩排, 不但观众见了担心, 演员自己也紧张。后来领导指出, 应在更好地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基础上来提高武技, 不要干那险事; 武技表演要轻松愉快, 力所能及, 若能很好地表现剧情和人物, 只翻两尺高也可以。之后, 我们就到部队去生活, 熟悉战士, 还学劈刺、葡旬等军事动作, 专在这方面下功夫, 结果使戏初步达到既有生活, 又有艺术。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 搞绝技不是革命现代武戏发展的路子, 革命戏不能光靠一
招一式。如果我们早把练绝技的这两、三个月功夫放在下部队生活和研究如何表现人物方面, 那么可以肯定, 《越海插旗》这个戏的质量还可以有所提高。
翟韵奎( 北京京剧团演员) :
开打问题, 我们剧团也觉得不好解决。本来总感到拿着自动武器打不起来。有时又
想让每人来一套, 谁也别埋没了。用了不少功夫排练, 结果还是搞不好。我们感到没有生活就是不行。后来下部队去生活, 钉天学拼刺、“ 捉俘虏” , 可是回来一排, 照搬生活, 艺术又差了, 连个旋子都不敢拧了。同时还碰到一些具休问题。例如, 为了现代武器不好开打, 往往采用匪兵被击掉枪的办法, 可是匪兵既已失掉枪, 为什么不跑呢? 又如跟斗翻上时不能拿枪, 就徒手翻上, 可为什么不拿枪呢? 一阵开打之后用
〔四击头〕“ 亮相” 切住, 因为“ 死尸” 没法下场, 匪兵就一个都不死, 这如何能表现我军指战员的神枪呢?
这些问题经过了反复实践, 才逐步找到些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何振兴( 北京京剧团演员) :
在传统武戏里, 主要是双方的将军交手开打, 在现代戏中就不能这样了, 但又要突出指挥员, 怎么办? 也是个难题。在现代武戏里, 表现尖兵班的战斗, 短兵相接,还比较好办些。可是大部队开打、行军就不好办了。我们排《沙家淇》《突破》一场,郭建光率领新四军战士去消灭敌人, 在处理时就走过一段弯路。先是为了突出郭建光,就让他带头翻跟斗过墙, 这样演法实在不妥,一个指挥员怎么能这样冒冒失失地就翻过墙去闯进敌人巢穴? 同时也显不出指挥员的指挥作用。后来改成让郭建光先警惕地上得墙去侦察墙内动静, 然后再由战士们翻过墙去,才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在排戏时有一条经验在开打设计越搞越搞不成的时侯, 就索性放下, 不就武打解决武打, 而是先去从研究剧本和人物入手, 这样, 有时倒还能找到一些办法。
钱浩梁( 中国京剧院一团演员) :
我们现在搞革命现代戏, 不论文戏武戏,主要任务都是要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这是
搞好一切革命现代戏的前提, 跟传统戏比,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内容变了, 形式
也要变, 这样, 对传统技巧就首先有个取舍问题, 不可能设想把所有传统技巧都搬到现代戏中来。从这一点看, 我觉得我们今天演出的现代武戏, 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 已经继承了传统武戏技巧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华。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生活底子太薄了。过去看传统武戏, 很多戏只是看个技术,
较好的戏亦只是看个大致合理, 且往往在无形中受到封建思想毒害。现在看革命现代武戏就不同了,要求通过武打真实、深刻、生动地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 这样观众才能受到深刻的教育。要求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就需要我们熟悉工农兵的斗争生活, 熟悉他们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 甚至操作动作。现在老感到艺术赶不上时代, 表现不好今天的英雄人物, 原因是我们的思想还没有赶上去, 对他们不熟悉, 因此上台后一歌舞, 就觉得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太象今天的英雄人物。现在我们不能武的光来武的, 要求思想、生活、技巧三过硬, 要求演工象工, 演农象农, 演兵象兵, 还要演出个性来。我认为若能把工农兵演活, 就是绝技, 光翻跟斗, 观众的脑中是不会留下人物的形象的。
关于开打, 解放军提倡练二百米以内的硬功夫, 这对我们搞武戏的也很有启发, 说明武戏开打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张春华(中国京剧院二团演员) :
解放初期, 我对《三岔口》就怀疑过:刘利华翻跟斗出场是否合理? 有旅客来投宿, 怎么店主竟翻着跟斗出去接待, 后来才懂得, 这是自己对艺术的看法有问题。可是到了去年排演现代戏时, 我又怀疑起工农兵能否翻跟斗的问题。《奇袭白虎团》等好戏,
打破了我的这一怀疑, 我就想在我演的戏里也翻翻跟斗, 于是在演《千万不要忘记》中的丁少纯时, 翻了一个“单提”。但是因为不合适, 后来还是取消了。这说明: 工农兵虽然可以翻跟斗, 可问题在于是否切合表现人物的需要。
今天的工农兵英雄人物跟传统戏中的英雄人物是根本不同的。我们要演好今天的英
雄人物, 必须首先熟悉他们。即就人物的一戮一站来说, 演传统戏中的英雄人物可以填脯子, 拍肚子, 摆出个英雄架子, 摆好了观众就会承认你演得象个英雄, 演今天的英雄,这样就不行了, 既不能摆英雄架子, 走起路来也不能踱方步, 但还要踩上锣经。只用过去那点技巧, 就不够了。
现代武戏中最大问题是真实感的问题,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要求统一起来。演《奇袭
白虎团》中的严伟才, 为他设计一个飞脚, 应要求与整个人物相吻合, 要打得又高、
又美、又轻、又脆。因为他是个英雄的侦察排长。但是, 有一次我看一个戏中的采药农民打一个飞脚, 也打得那么高、美、轻、脆, 飞脚打得满好, 就是找不着那个人物了。在另一个戏里, 怯懦的敌人忽然来一个舞蹈动作扑向我军的机枪, 这就更不合生活的真实了。
景孤血( 中国京剧院编剧) :
我认为剧作者有责任在剧本中给武打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打下初步的基础。过去有人写剧本, 写到开打, 往往只写上“ 开打。x x 败下。” 就完了。这实在是有点偷懒。应该在剧本上对武打有具体的设计, 这至少在排练时可供导演和演员作为参考; 即使后来完全被推翻, 写了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写剧本时, 对文戏和武戏的安排和设计,要有整体观念, 要从整个戏的主题和内容出发来作统一安排。写文戏时要想到武戏, 写武戏时也得想到文戏。剧本结构也不一定都是末一场来个大开打。有些戏不适当地硬在末场安上大开打, 打的又是老一套, 打完就落幕, 总给人“ 一打一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