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末,境内有同志国剧社,坐落于三义庄肖家杠房;40年代初,又有新风国剧社,坐落于小白楼天香池楼上,均有票友开锣清唱或着装彩唱。解放后,相继组建了一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
一、曲艺团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曲艺队和自发组织起来的书曲队合并,组建成区曲艺团,团址在谦德庄。团内书曲队、曲艺队各自经济独立。1959年曲艺队被撤销,书曲队仍沿用曲艺团名称。书曲演员所表演的节目逐步推陈出新,主要是将《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古城春色》等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现代小说改编为新评书,有的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在许多重大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中,积极配合中心工作,编创了不少新书段子。“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散。
二、联合评剧团 1956年7月由市下放归区。主要演员有小月珠、小美英、王贵发等。该团以演传统戏为主,同时也编排了一些现代剧目《三代英雄》、《好组长》等。1963年后,又整理上演了《杨三姐告状》、《朝阳沟》、《中华儿女》等剧目。1964年调归河北省宝坻县。
三、复兴河北梆子剧团 1958年10月由市下放归区,团址在闽侯路20号。有演职员265人,主要演员有张美华等。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剧目50余个。现代剧目有《双凤高飞》、《红嫂》、《南海长城》等。除在市区、郊区演出外,经常深入河北省农村巡回演出。1960年9月调往内蒙古自治区。
四、移风河北梆子剧团 1962年底由南开区调归河西区,并与区原戏曲训练队梆子班合并,为集体所有制演出团体。内分“大团”(原“移风”班底)、“小团”(原河西“梆子班”班底)两部分,经济各自独立,有演职员工152人。共演出过传统剧目70多出。现代剧目有《三代英雄》、《接红旗》等。曾在华北戏院演出,向北京做过电视播放。1965年1月,“大团”解体。“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团”解散。
五、互助北方越剧团 1954年底始建,坐落在大沽南路宁波道口,编剧赵英华,主要演员有张虹、张英杰、石芳等。演出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张羽煮海》、《十五贯》等。1963年排演了大型越剧《红楼梦》,1964年排演了《祝福》、《水乡风月》和现代戏《红旗商店》、《红色娘子军》、《双教子》等。其中《红旗商店》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获优秀演出奖。1968年停止演出活动。1970年2月解散。
六、区戏曲训练队 1960年3月成立,系集体所有制的区属戏曲教育组织。有学员120余人,平均年龄12岁,设河北梆子、评剧、北方越剧和曲艺4个班。1960年3月至1961年2月学习河北梆子《秦香莲》、评剧《井台会》等剧目。河北梆子班曾自编自排大型历史剧《卫京剧》。1961年3月至1962年2月,全队主要进行基本功训练,同时也排出几个小戏,评剧《井台会》获市级奖。曲艺班的京韵大鼓、京东大鼓、相声在市会演中获奖,河北梆子班在市直属机关做了汇报演出。1963年以后,该队解体。4个班学员分别对口并入联合评剧团、曲艺团、互助北方越剧团和移风河北梆子剧团。
七、天津市青年河北梆子剧团 1980年2月筹建,是民办公助集体所有制演出单位。团址在谦德庄重建后的长江剧场。
该团成员以原移风剧团部分演员为基础,吸收原益民梆子剧团及市戏校河北梆子专科部分毕业生组成。主要演员有高明利、张凤云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卧虎岭》、《朱元璋斩婿》、《血溅乌纱》、《三夫人》、《打金枝》、《孙悟空智斗瑟琶精》、《醒狮记》、《丹青怨》、《春秋笔》及现代戏《合家欢》等。其中《丹青怨》、《春秋笔》二剧在1989年市第二届戏剧节演出中曾获11项奖。1992年7月剧团撤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