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京剧大师周信芳(艺名麒麟童)先生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我国南方度过的,“麒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从南方走向全国乃至海外的。
但是追本溯源,“麒派”形成的原点却是天津,这话怎么讲?诸公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大家知道,周先生嗓音的最大特点就是沙哑。其实,他小时候嗓音很好,六岁学戏,七岁搭班,可称“挑帘红”。十三岁时他来到北京,被“富连成”社长叶春善老先生约到社内,以每月450元银洋的报酬挂头牌,带领富社学生演出,三天打炮戏是《翠屏山》、《定军山》、《戏迷传》,演出效果相当强烈。
未几,西太后死,“国丧”期间不准动乐,周信芳乃到天津,搭入了吕月樵先生的班社。吕先生是北京通州人,先学梆子,后改皮黄,出科后经常在天津演出,后到南方,名震菊坛。他多才多艺,且富革新精神,京剧《伐子都》就是他从梆子班移植到皮黄班中的。吕先生后辈也多从艺,其幼子即著名电影演员吕玉堃。1923年吕月樵病逝于天津。
周先生这次到天津演出,受到吕先生的极大影响,他参加了吕先生执导的现代戏《二县令》的演出,这是周先生首次演出现代戏,为他以后演出现代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周先生还演出过话剧《雷雨》,饰演周朴园)。周先生这次在天津还发生了一件使其艺术走向大转折的事件——嗓子倒仓。
倒仓,即变声。这是每个自幼学戏者极为严峻的关口。在戏曲史上有许多艺徒在倒仓前嗓子特好,大红特红,待倒仓后嗓子一落千丈,终致无可奈何离开了曾经满园春色的红氍毹上,从而潦倒终生。而戏曲演员倒仓后,能保住佳喉者相对来说终究不多,若能基本应付舞台生活,总算还能吃上戏饭,但大部分艺徒没有倒过来。“富连成”社培养京剧人才近千人,嗓音如谭富英脆亮甜美者能有几人?
周先生在天津演出时倒仓了,其精神之紧张、内心之担忧可想而知。当时剧界普遍认为嗓子倒仓时就得喊,其实,这是违背医学原理的一种误解,周先生当然也得遵循这一规律,每天到东站附近老龙头去喊嗓,但是终究没有喊过来。嗓子变得相当沙哑,说老实话,若遇一般人,这种嗓子是吃不了戏饭的,而周先生却凭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加之他有坚实的艺术功底,却另辟蹊径,在念、做上深刻钻研,在唱上创造一种苍凉古朴韵味独特的唱腔,经过二十几年的摸索、实践,终于在京剧舞台上树起一面“麒派”大旗。
可以说,周先生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嗓音,是不可能形成“麒派”的,而这种嗓音的变化是倒仓的结果,而倒仓又是在天津发生的,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麒派形成,始于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