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四大须生之首;月中桂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市内一家规模较小的清真饭馆。二者怎么联在一起的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马先生曾几次莅津演出或办事。马先生是美食家,所以,每次天津之行公务之余,总要顺便享用一下美味兼答谢同仁。去哪里呢?首选饭馆便是月中桂。月中桂饭馆店面较小,楼上楼下面积不足二百平方米,坐落在当时的建物大街与荣吉大街交口处的东南角。那年代,其周边有鸿宾楼、燕春楼、永元德、增兴德四家清真名馆,马先生何以不选这四家名店,偏偏看上这么个不起眼的小馆子去品尝美食?原来,月中桂店面虽小却有位名厨,当时,清真名厨穆祥祯来此掌勺,因其厨艺精湛闻名遐迩。马先生见多识广,自然也闻其大名,故此,来津后自然要光顾月中桂,大师会名厨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得,那时中国大戏院散场较晚(大约晚十点半左右),月中桂每次接到通知后必先精心准备一番,欢迎大师光临。马先生来后一般常点四样菜:清炖燕窝、红焖鱼翅、葱爆羊肉和老爆三,其余菜品均由客人自酌自点,他的意思是,高档低档搭配,适应客人口味。甫一坐定,马连良先生总是彬彬有礼地征询饭馆负责人,可否到后面(指厨房)见见穆师傅?征得同意后,就立马起身去厨房,见到穆师傅等人,先是道辛苦、表谢意,然后就与穆师傅聊京剧,聊到兴致处还会为穆师傅等人示范两句,在场人员无不为大师的平易近人和坦诚真挚所感动,一起为他鼓掌。餐席上,待饭菜上齐,马先生总是主动为客人布菜,客人们见此就又都抢着为马老板布菜,气氛很是融洽。不仅如此,马先生还边吃边夸赞菜品色香味形俱佳,餐毕,也必与在场的饭馆工作人员一一热情握手道别。于细微处,人们不难看出一位艺术家那谦和达理之人品。
自“文革”始,马先生再没来津,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马先生辞世。
1964年,天津鸿宾楼奉调进京经营,穆祥祯师傅因其名声也奉调随鸿宾楼赴京大展厨艺。据说,包括乌兰夫、赛福鼎等党政要人和马连良、老舍等社会名流都曾慕名去北京鸿宾楼,品尝来自天津月中桂穆师傅等人的厨艺。而天津的月中桂,先是随穆祥祯的调离而经营日渐式微,后是“文革”中,因红卫兵认为店名属“四旧”,改名为“××食堂”(具体名忘记),再后,随南市一带城市改造而拆迁。如今,这里已辟成一处街心花园,供市民休憩。
兴旺一时的月中桂,随时代发展变革,早已成一现之昙花,留下的,仅只它与艺术大师马连良的结缘和对短暂辉煌的美好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