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看戏到精彩处,往往爱放声叫“好——!”这种习惯,由来己久,至少可溯至清乾隆年间。
当时北京城茶楼戏庄很多,昆弋乱弹齐奏。士大夫和市井细民各有所好,叫好的风气,最早大概是由“贩夫走卒”们欣赏乱弹而起。
吴太初《燕兰小谱》卷二,于“陈银官”条下加了个注:北人观剧,凡惬意处,高声叫好。比非我辈所能。这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事。陈银官是当年名噪京师的梆子花旦魏长生的高足。北京人这种喝彩的习惯,代代沿传,直到今天。
喝彩,表现了观众得到美感享受时的某种满足,表现了观众对演员的出色的艺术劳动的感谢。有时,演员尚未出台,彩声即起,那是表现对自己所崇拜的演员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但是,喝彩有时也能使演员陷入一种盲目性。经验丰富的演员会“抓彩”。每到节骨眼上,倍加卖力,甚至不惜“洒狗血”;其他地方则轻描淡写,以致破坏了整体的美。
艺术家应当争取每一场每一处都给观众贡献高质量的艺术成品,同时也要始终清醒地对待观众的叫好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