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就说要拜访王则昭先生了,只是最近一段时间颇忙,以至于托到今日才算成行。
王先生已是近九旬的老人了,虽然有些行动不太方便,但依然是精神矍铄,简短的寒暄之后,老人家更多的便是聊戏,谈一些自己的艺术感受,哪些历历的往事,王老徐徐道来,如昨天般的亲切。
王先生早年曾拜谭小培为师,深得谭派的精髓,也算是当今谭门中的翘楚了,后来余派名票张伯驹先生观其演出,又颇为赞赏,执意收徒授业,王老遂又悉心学习余派表演艺术,也成为了余门中的佼佼者。她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又有一副高宽亮的好嗓子,所以深得观众的喜爱。
王老回忆起当年在东北率团慰问解放军的情景,哪时候都是休息在后台,稻草上铺个褥子就算是床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为解放军慰问演出,有时也不清一天唱了多少场戏,哪种环境,对王老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后来50年代到天津,从一宫到新华,一出《大探二》,有时是一天双场,却连演了40余场,场场爆满,可谓盛况空前。我们从王老留下的这出戏录像中不难看出其表演的艺术魅力,王则昭、康万生、李经文三大主角的硬碰硬,铁嗓钢喉让观众听来,非常的过瘾,杨波的潇洒出场就先让我们眼睛一亮,而这一出场,也是经过王老多次研究揣摩得来的。大保国时的忧虑;探皇陵时候的焦虑;二进宫时的顾虑在王老演来都是相当的得心应手,把一个忠心义胆的杨波淋漓尽致。
提起当今的程派表演,王老又回忆起了在兰州与程砚秋先生同台的情景,本来是程先生邀请王则昭一起唱,但发现王老的嗓子很豁亮,调门也高,程先生怕自己低回婉转的声腔,让王则昭发挥不出来,遂建议在其在前场单独演出,由程先生大轴。王老演出完,就在守旧旁细心观看程先生的表演,当程先生出场时,其高大身材,肥胖的体型,让观众“不忍观看”,没想到,当程先生台口一站,念白一出,特别哪声细如丝又一泻千里的演唱,一下子就把观众抓住了,杂乱的场子立即静了下来,无不为程先生的表演所震撼,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由此我想到,一个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不单单是秀美的容貌,而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去演绎人物,同时赋予人物一种自然的美,哪才算是一种高层的表演艺术。
王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她曾经说过,要想塑造好人物,就得先了解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而这些都是要靠读书,多求教才能理解的深刻,所以说塑造的人物内涵是来自于自己平时的文化积累。从王老的谈吐中不难看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学识。王老饶有兴趣地谈到了《失空斩》中诸葛亮的情感变化,让我也似乎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诸葛亮展现在舞台之上。我也在沉思,所谓的“活人物”无非是演员们深刻领会了人物,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才能塑造出活灵活现的舞台艺术形象,而这一切都是跟多方求知分不开。
除去我们上面提到的谭小培、张伯驹二位先生之外,还曾经有十几位名家名票传授过技艺,所以她的戏路比较宽,在她的表演中,汲取各家之长,又有自己的一种风格。王先生也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不论是票友还是演员前来求教,她都是毫不保留地悉心传授,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学习传承下去,她不顾年迈,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对拜访者也是那么的亲切,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而不论是与王老聊天还是与其学戏,都算是一种享受,她不仅传授的是知识,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与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