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的调门习惯于用“六字调”、“正宫调”等术语标记,而不用F、G等调号。这是因为过去胡琴用的是小工调的笛子来定弦,定弦时,胡琴里弦音与笛孔全按吹出的音相同,是小工调(相当于D调),放一个孔为凡字调(相当于B E调),放两个孔为六字调(相当于F调),放三个孔为正宫调(相当于G调),放四个孔为乙字调(相当于A调)。
以上为“二黄”的定弦,“西皮”定弦比“二黄”多放一个孔。
清末民初,京剧演员的嗓子不够正宫调不准登台,这就限制了演唱。后经谭鑫培、王瑶卿等艺术大师的改革,打破了传统调门的限制,推动了演唱艺术的发展。现京剧科舞台通常使用的调门为凡字调或六字调,根据剧中人物感情的需要和演员的嗓音条件,调门亦可作或高或低的调整,如《望江亭》谭记几唱的“四平调”多用小工调,《四郎探母》杨宗保唱的“娃娃调”多用乙字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