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院参加文化部直属院、团198 0年观摩评比演出的剧目《文姬归汉》、《十三妹》、《红楼二尤》,获得了奖励。这对于如何进一步从舞台演出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流派艺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从理沦上,人们都承认流派艺术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从实践上,多年以来对一些流派的代表剧目,基本上是照搬照演,很少作或不敢作大的改动。上述三个剧目则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从剧本文学到舞台艺术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受到了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
首先,它们提高了剧本的思想性。如《文姬归汉》的原本中,明显地存在着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今天很难原封不动地演出;修改本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民族关系,突出了民族团结、友好相处的思想主题。《十三妹》中将何玉凤、张金凤同嫁安骥的结尾,改为让何玉凤撮合安公子与张金凤联姻,既突出了十三妹的侠义性格和热心善肠,又更能为今天的青年所理解和接受。《红楼二尤》将原本中王熙凤、尤二姐以及秋桐之间争风吃醋的情场风嫂,引申为争夺封建家族内部权力的生死搏斗,加强了戏剧冲突的份量和思想深度。
其次,加强了戏剧性。如《文姬归汉》原来的情节很简单,主要抒发蔡文姬身陷匈奴、思念故土的痛苦与悲愤,基本上是出“清唱剧”;修改本加强了蔡文姬和左贤王之间的戏剧纠葛,写他(她)们从同床异梦到逐步了解直至匆匆一别的思想发展过程,使抒情性和戏剧性得到了较好的结合,真是波澜起伏而又奇峰突起,很富于吸引力。《十三妹》将原来二十二场精炼为九场戏,使矛盾集中、开门见山而又头尾完整、一气呵成,同时保留了其中《悦来店》、《能仁寺》这样精彩的场次,使新观众看得懂,老观众能接受。
第三,丰富了艺术性。它们一方面去掉了原来演出中的一些庸俗的噱头和台词,净化了舞台;另一方面又为三个戏的主人公,增写了很有光彩的唱段,更好地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保持了各自的流派特色;在表演上也出些新意,如《红楼二尤》中尤三姐自刎时的“背部戏”以及尤二姐被逼服毒前的“水袖舞”;《十三妹》中慢动作的武打场面等等,都给人以不落陈套的新颖之感。
以上三个方面又都紧紧围绕刻画人物这个中心,最后落实到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上来,而不是单纯地为了突出某个演员或显示某种流派,这是应当特别加以称道的。“戏要跟着时代走”(王瑶卿语),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要求,努力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了流派艺术。尽管这些刷目在修改中还存在不足之外(如《文姬归汉》中让左贤王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送交蔡文姬带回汉朝,就离开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太远;《十三妹》中何玉凤替父报仇和搭救安公子的两条线拧得不够紧,给人前后两大块的感觉),但我相信通过演出实践,不断琢磨,一定会日臻完美的。
图为《十三妹》,刘秀荣饰何玉凤,张春孝饰安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