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崇仁:学习前辈三不争精神 |
分享到: |
|
|
马崇仁:学习前辈艺术家的三不争精神
|
|
|
|
内容提要:当时的北京京剧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虽然是因为这几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都具有精湛的表演艺术,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那就是这几位著名演员,都具有识大体,顾大局,讲谦让,重团结的高尚品德。他们在演出工作中贯彻了不争角色,不争戏码,不争名次的三不争精神。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
|
|
文章来源:《剧坛》 文章作者:马崇仁
摄影作者: 浏览量:1336
更新时间:2011-10-27
|
北京京剧院一团的前身是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团是一九五五年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为主演组建而成的。在十年浩劫中,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三位表演艺术家相继故去,与世长辞了。 这三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生前的言传身教,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早在北京京剧团组建之前,这几位著名演员各自都有自己的剧团、拿手的剧目和醉心于他们的艺术的观;众群。早已是驰名剧坛,誉满中外的表演艺术家了。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要合在一起呢? 先父马连良生前曾说:“合在一起,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京剧艺术水平,丰富上演剧目,多演戏,演好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组建后的北京京剧团,由于几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通力合作,在演出上确实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传统剧目的演出,由于演员阵容强,旗鼓相当,珠联璧合,演出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新编剧目层出不穷,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 他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不仅加工整理并演出了《大红袍》、《赤桑镇》辱传统剧目,同时,还演出了新编历史剧目《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官渡之战》、《青霞丹雪》、《珍妃》、《秋瑾传》、《诗文会》、《状元媒》等,丰富了京剧的上演剧目,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寓教于戏”的作用,满足了京剧观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当时的北京京剧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虽然是因为这几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都具有精湛的表演艺术,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那就是这几位著名演员,都具有识大体,顾大局,讲谦让,重团结的高尚品德。他们在演出工作中贯彻了不争角色,不争戏码,不争名次的三不争精神。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众所周知:在一次演出中,总会遇到角色主次,戏码大小,名次先后这样一些似乎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在当时的北京京尉团,这些问题确实解决得比较顺利。每逢碰上这些问题,这几位前辈演员,都能从大局出发,彼此谦让,相互配合,从来没有因为这些问题影响了演出质量,妨碍了演员之间的团结。 下面是一份当时北京京剧团的剧目单。 第一天:《白良关》(裘盛戎)、《盗宗卷》(马连良)、《祭塔》(张君秋),《定军山》(谭富英)。 第二天:《南阳关》(谭富英)、《春秋配》(张君秋)、《锁五龙》(裘盛戎)、《淮河营》(马连良)。 第三天:《雪杯圆》(马连良)、《御果园》(裘盛戎)、《卖马》(谭富英),《玉堂春》(张君秋)。 笫四天:《女起解》(张君秋)、《碰碑》(谭富英),《借赵云》(马连良)、《坐寨盗马》(裘盛戎)。 从这份演出剧目和演员的名单上可以看出,这几位表演艺术家是既演开场,也唱大轴。 遇到在一出大戏里合作演出,比如演《秦香莲》,张君秋演秦香莲,裘盛戎演包拯,谭富英演陈世美,而马连良则演只有两场戏的王延龄。再如演《群英会》,马连良演孔明,谭富英演鲁肃,而裘盛戎则演唱词不多的黄盖。他们是既当主角,也扮配角,而且是真诚合作,全力以赴,每个角色都演得有声有色,神完戏足,使观众得到审美的满足。 今天我们深切地怀念已经逝世的前辈表演艺术家,应该认真地继承他们的表演艺术,同时更应该认真地学习他们的高尚戏德,特别是继承和发扬这种为了发展京剧艺术事业,不争角色,不争戏码,不争名次的三不争精神,让这种精神世世代代传扬下去。 |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
上一篇文章: 谈《玉堂春》的“恨” 下一篇文章: 孟广禄:京剧应活在舞台上 |
|
|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