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多演出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剧目,谓之应节戏。如正月十五多演出《闹花灯》,端午节多演《混元盒》、《雄黄阵》,七月七几乎各剧场都演出《天河配》,中秋节多演出《天香庆节》、《嫦娥奔月》等,而春节大年初一,各班社多演出喜庆戏,如《御碑亭》,又名《金榜乐》,因该剧有金榜高中,夫妻破镜重圆的喜剧成分,故多演之。另外,《鸿鸾禧》,即《棒打薄情郎》也常演,因早年该剧情节和今天所演不同,舞台上有红鸾天星上场,剧终时,负义郎莫稽在洞房中被丫鬟一顿棒打后,低头认罪,夫妻和好,是大团圆的结局,以喜剧结束。也常演《青石山》(神话剧)、《定军山》(又名《一战成功》,但后面的黄忠刀斩夏侯渊不能演,有杀人情节,不吉利)。
其实初一的上座率并不理想,您想,多数人除夕很少睡觉,转天哪有精神再听戏?更何况还有拜年的“任务”。另外,那天演员几乎没有收入,班主只是象征性地用红纸包好十个铜板,不论主演还是龙套,每人一份,名为“喜封”。因为年前班主曾经宴请过全班演员聚餐一次,花费不少,再者,初一的收入也确实不多,不得不采取这一措施。莫看这个小小“喜封”,演员拿回家去大多供奉在祖师爷的神龛前,以求祖师爷保佑本年有戏可演,有钱可赚,全家平安。生活中这一习俗,在民国成立后就逐渐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