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打开微博,各方人物讨论“牡丹”;进入豆瓣,各方人物讨论“牡丹”。从主创人员,到新闻媒体;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看客,都纷纷抛出自己的观点。自古以来,“吵架”似乎总是要分立场的,只能选择一面而立,不能“事二主”,因此“争辩”会越来越激烈。这样的头脑发热的“吵架”,让我有些摒不住,每天看到这些“吵架”的事情,让我这个喜欢耳根子清净的都得不到清净,因此想来和稀泥。
其一,辩论需要共识,吵架无需公理
很简单的事情,乡下的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了这个时候就扯不清楚,其扯不清楚的重要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不一样,因此就会出现乡下或者市井中“吵架”的情况。为了避免无谓的工作,因此需要建立一些共识,这一点很重要。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平面中,我们规定平面是平的前提下,才能说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如果在球面中,我们就不能得出这样的论。由此说来,公理化的体系建立,就是为了避免“吵架”,这也是很多学科借鉴数学研究体系的重要原因。
纵观当下出现的批评声音也好,声援声音也好,很多时候都没有站在通识的基础上。为什么要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要回归到表演的是“昆曲”,因此要遵循昆曲的一番基本定义和规范。不说其他,就百度百科中对昆曲的介绍,也是十分严谨的,更不用说学者眼中的昆曲如何定义。引用百度“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此外“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和“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由此对照下,我们发现很多人的批评是对的。你如果说,你不宣称是传统昆曲,那一切ok,我们可以宽容,但如今你口口声声说是“昆曲”,那你就的按规矩来,服装要规矩,颜色和款式;音乐要规矩,伴奏的协调;表演要规矩,等等。
由此看来,该牡丹也是打了擦边球,因为其号称“2012牡丹亭”。如果仔细观看海报,他们从来没有一字字提到“昆曲”,而且打的旗号是“李小平作品”。这样来说,他们只是重新改编了演出形式,但最好能够宣称,我们只是借助“昆曲”的娘胎,自己孕育的品种,这样的话,我想我们的争论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以下讨论,我们还需要建立的作为昆曲的共识之下进行,否则我说话一点立足点都没有,而且会扇自己的耳光。
其二,改变传统无罪,不利表达有过
对于传统,难道都是对的,我想这句话一定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要从魏良辅那个时代保留下来的话,昆曲就不会那么兴盛发达,也不会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也不会到现在在舞台上呈现的美轮美奂的表演体系。正是由于“创新”,这个剧种才有了生命力。经过顾坚,魏良辅,梁辰鱼的修改和完善,昆曲的表演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再到清代之后,在表演形式上的完善,特别到了全福班和传字辈老先生的继承和发扬,让整个昆曲的形式基本上完全固定下来,现在作为遗产来保护。以下我简要说三点不能改变的原因。
第一,由于题材和内容,设计过去的故事,因此很多人物的穿着和装饰应该遵循旧制。到底古人穿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有史学家出来说,古代的衣服如何如何,但是根据“简”这个字来说,戏班里的衣服款式只分汉胡,其原因在于“节约”,也因此才成为定制。当然,由于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极其好,因此可以做出丰富多彩的形制来,我也可以理解,但是这对于表演有什么帮助呢?我就不知道了。
第二,过去的人们已经试验过很多各种不同的伴奏,因此最后选择了笛和笙这样的基本配备。古代文人历来推崇古琴,那怎么在这么高雅的艺术中没有加进去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古琴并不能帮助我们表演,反而会妨碍表演。那有人会说,古代的乐器种类太少,现在我们开放了,西洋乐器比较多,可以选择适当的加以运用。我承认,现在乐队里都有加大提琴去烘托,但是如果出现极其突兀的声音,妨碍我们欣赏昆曲,那要他何用?
第三,中国古典文学的兴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都在说谁谁谁,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往生了。保留了多少年的传统文学,我们现在只能把他作为历史来研究,要说现在人的表达来说,真的不及古人。要说去动古人的东西,除了敬畏之心之外,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信心超过古人,让古人的作品更大放光彩。不用举其他的例子,我们说红楼,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与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根本没有办法比,他们还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何况我们这个时代所接受的国学教育太少,底子太薄。也许有人会驳斥我,那你如果号称自己是“国学大师”,我只能说一句脏话,吐一口吐沫,“真不要脸”。
刚才我说道,不便改变的原因有这么三条,那么可以改变么?我们说,改变是可以的。曾经我在一次昆曲演出结束后,向当日的演出提出问题:《千金记.别姬》中的虞姬,应该过去不是戴如意冠,穿鱼鳞甲的,那应该穿什么呢?这个问题,后来我有得到解答,在清宫的记录中,虞姬应该穿宫装,戴凤冠。为什么梅兰芳先生要改变这个造型,其一有根据,其二在符合传统审美,便于表演的前提下所作的改变。(引用川贝的话)也就是说,改变不能害了本体,而是应该有助于发挥本体的特长而作的改变。当然,有人强词夺理,说,由于梅兰芳先生是大师,所以他改的没有人敢说什么。如果我赞同这个观点的话,或者你也赞同这个观点的话,那么请你变成大师之后再去让别人哑口无言。
其三,创新需要勇气,为人需要虚心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如昆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向前推进,才成就了现在这样的舞台艺术。那么,要从过去程式化东西中脱胎出来,真的需要勇气。当然,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变式的,一种是割断式的。渐变式的改变,可能不能彻底革新,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其方向,以适合当下得情况;割断式的改变,更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重新制定标准和规范,与过去彻底决裂。该牡丹来说,并没有做彻底的决裂,但也没有做渐变式的改变。当然,有人说,我就不能其中一部分渐变,一部分割断么?当然可以,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标准问题。
诚然,主创人员认为戏曲的时代已经过去,其言下之意必然就是我们需要改革与创新。的确,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只有改变,才能够使得其生存发展下去。改变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检验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广大观众和多数艺术家的审美取向才是正道。既然广大的朋友提出这件事情来,那么作为一个创作的集体,更应该是开放的,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
其中角儿公开表示,这就是我的风格。如果讲了此话,那我们没有办法去反驳,要不你去看,要不你不去看,这是观众的选择。当然,我们如果选择去看,那就有选择批评或者不批评的态度,没有必要上升到人生攻击,戴上“恶婆婆”的帽子。为什么我们唐朝那么兴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开放开明。也才有了“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经典箴言。
既然有了批评的声音,那就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找出各种理由来说,我们这是好的。强调自己的优秀,这一点很重要,这是自信的表现;反过来,如果过分强调,那只能体现出个人的自信心膨胀得厉害,到时候我们更好地词语就是“自大”。
老师的批评有老师的立场,但无论如何,老师的批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步。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敢去批评学生错误的,表扬学生正确的,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彻底失败的。骗好学生,当然是我们教育中的第一步,但如果一味地附和学生的各种行为,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我是赞同“批评”教育的。
最后,我反正想到什么说什么,但主要想表达的观点在于,我们可以争辩但不要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