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的两篇报道《蔡正仁张静娴严厉批评张军史依弘版昆曲<20l 2牡丹亭>“水晶很闪,却亮过了演员的眼神”》(2012年06月06日第B07版)、《史依弘就<2012牡丹亭>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没有争议,我演它干吗”》(2012年06月07日第B08版)引发观众和业界反响。
来自业界和戏迷反馈,认为老艺术家大胆直言,媒体也尽到应尽的责任。随后,《新民晚报》、《文汇报》、《天天新报》也纷纷撰文、评论,都持认同态度,呼唤健康的文艺批评环境。但6月11日,《解放日报》在文化娱乐新闻社会新闻撰文,以《史张版<牡丹亭>引发戏曲创新大论战》为题,文中直指晨报的报道将新老艺术家置于对立位置”、“是为博眼球的炒作”。这样武断的结论式的报道,已经脱离了媒体报道的客观立场,也是对晨报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评价。作为事件的当事记者,我有几点要特别说明。
l、晨报究竟有没有恶意歪曲老艺术的意图?我觉得,没有。
6月5日下午我赶赴上海昆剧团采访昆三班黎安余彬几位主要演员,新作《景阳钟变》即将赴苏州参加中国昆剧节,这是上昆的年度新作,也是新编昆剧的一次尝试。当时,院方表示正好蔡正仁、张静娴(昆剧表演艺术家)和唐斯复(中国昆剧全本《长生殿》的策划人)几位老先生都在,可以聊聊。采访中.蔡正仁谈到看完张军史依弘《2012牡丹亭》后,心绪难平,有话要说。老先生当天侃侃而谈了整整一个小时零六分钟。
当时作为记者,我认为这是戏曲界难得的好声音,蔡老对艺术的批评和两位年轻艺术家的评论,虽然犀利,但是十分中肯,切中要害。因此回报社后,和部门领导商量,我当天就撰写了第一篇报道。报道所有涉及内容,都是老先生的原话,不可谓不严厉。因此,我们见报的标题用了“严厉批评”四个字。
其实.严厉与否,读者只要看完全文就很容易判断,我们的文章究竟有没有歪曲老先生的意图。蔡老说我们歪曲了,但是,我作为记者,可以很确定地说.我没有歪曲,这就是一次严厉的批评。
2、晨报究竟有没有恶意炒作,博人眼球?
我同样觉得没有,因为没有必要。晨报作为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没有必要通过恶意炒作来抓人眼球,损害我们已经建立的公信力。况且,从文艺报道领域,值得写的话题和人物很多,有什么必要去炒作?
那么,我为什么要写,原因很简单,蔡正仁的批评深刻到位,我听了第一感觉是很精彩、很珍贵。这样的观点和言论,无论对于张军史依弘、还是对于京昆,都是可贵的声音,所以我想写。在采访过蔡正仁之后,我又采访了张军和史依弘两位当事人,询问他们对于老师批评的回应,采访的内容也如实反映在了第二篇报道当中。给每一位当事人充分的话语权.这一作为媒体的义务,我们也尽到了。
张军当时就表态,老师的批评都是金玉良言,并希望我们继续关注京昆.他自己的新创作品《水磨新调》也即将在6月底在商城剧院上演,他在采访中很明确地对我们表示了感谢,认为健康的批评环境对昆曲绝对是幸事,也希望我们能够继续给他的新作品提意见。史依弘在受访时,观点也十分鲜明,对于老师的批评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些我也原文实录了。采访结束,她还特别提到,感谢关注,如果一部作品没有人关注,才是真正的悲哀。以上是我这次采访的整个过程。
3、上视新闻的跟进、《新民晚报》的思考和《解放日报》的粗暴结论。
事情在6月8日有了些变化,蔡正仁和张军接受了上视新闻频道《夜线约见》的采访,主持人夏磊说道:“看了《新闻晨报》的整篇报道,虽然是严厉批评,但是全部是在文艺批评的范围之内。”但蔡老则在节目里公开表示,晨报“严厉批评的提法有些过激了,并且特别提到演出当天特地上台恭喜了史依弘”。但作为当事人.我当时看电视的第一感觉是,蔡老的态度软化了。这样的态度和他当时接受我采访时的态度,有了微妙的不同。我第一时间从侧面询问,得到的反馈是,晨报的报道见报后,蔡老连日来越来越感受到压力巨大。
巧的是就在《夜线约见》同一天(6月8日),《新民晚报》资深记者王剑虹又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声援蔡老的批评态度,也让我知道了这种微妙变化的原因。这篇题为《说好话“锦上添花”客盈讲实话“雪中送炭”车马稀》的文章不仅讲述了蔡老连日来感受到的压力.更提出观点,“为什么老师批评学生,结果感受到压力的反而是老师”。
我十分认同王的观点,也在和王剑虹的沟通中,进一步了解了老先生态度变化的原因,我连着两天去团里,老人家其实说了何止几十遍严厉批评的事儿,虽然他不承认有很大压力,但压力是真心有的,让人觉得不忍。虽然这里很多网友都很希望听到老艺术家说真话,但在圈内真未必。这一番争论,虽然媒体和不少同友真心希望能改善批评环境,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让老人家以后更不敢随便说了”。
事情并未平息,《解放日报》6月11日的报道见报后,我以自己的天蝎座O型的火爆脾气,当面询问了这位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主观色彩极浓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问题,不仅仅在对于晨报的不客观评价,同时也完完全全站在了“挺牡丹亭”一方(整个事件最大诟病、连日来微博上强烈批评的,主要是某名嘴“恶婆婆”的提法和学者翁思再对《牡丹亭》的主观力挺),而解放的文章中,则充满对翁思再的极力辩护,对“牡丹亭的溢美之词。这样不客观和充满偏向性的报道,令我感到愤怒。因此感到有必要把整件事情的过程说明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