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远在明朝弘治年间,就有过关于大梆戏(即太平调)的记载。其唱腔分为《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等。由于受豫剧的影响,现在也有人把太平调与豫剧的板式名称通用,也称之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等。
有人认为大平调就是豫剧,只不过是定调较低,唱腔较平而已,这是很不确切的,大平调和豫剧相比。无论是唱腔、唱法、伴奏都有所不同。二者唱腔的板式结构虽基本相同,但旋律进行却备有特点,过门也不一样。
大平调定调较豫剧低三至四度(豫剧为bE或F,大平调则为C),采用大本腔(真声)的唱法,其演唱粗犷豪放,朴实真挚,具有较浓厚的地区性色彩。伴奏更是与众不同,其主要乐器的构造与配置在其它剧种中是极为罕见的。它的传统伴奏乐器是大弦(八角形的月琴、四度定弦),二弦(短杆二瑚)和三弦(木板无皮,钢弦钢套,虽与豫剧的相似但定弦不同),其中尤以二弦最具特色。它的琴筒木制呈园形,比京胡略大,比高胡略小。不蒙皮而蒙板,形状虽似二胡但把位极短,钢弦钢套,采用板胡的演奏方法,音色介于高胡,京胡和板胡之间,既长于托腔伴唱,又善于烘托渲染气氛。当主要人物出场或演唱时,常在堂鼓等打击乐伴奏下演奏出强烈而快速的滑音,造成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舞台效果。
除传统乐器外.运用了笙、二胡、大三弦、小提琴、单簧管(竹笛、唢呐)等乐器。文场虽然只八个人,但却很有气氛,时而齐奏、时而分奏、领奏,有时也搞一点简单的配器,灵活多变,颇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