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管理登录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艺苑芳华 >> 名人小传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风华为人杰 巾帼逞英豪
普通文章[图文]卢彦希:程腔程韵《玉堂春》
普通文章[图文]丁芸芸-刀马夺魁,前途无量
普通文章[图文]张琎:小生版张文远
普通文章[图文]80后武生王璐
普通文章于世文先生点滴
普通文章[组图]回忆李慧芳的点滴
普通文章文革中的马连良
普通文章追忆坤生翘楚王则昭
普通文章鲜灵霞枯木逢春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图文]独具特色的六岁红
推荐文章李慧芳:四度重演《洪湖赤卫队》
推荐文章于连泉与筱派艺术
推荐文章[图文]评剧刘派传人----新翠霞
推荐文章[组图]筱派男旦陈永玲
推荐文章试谈王玉磬的演唱艺术
推荐文章[组图]哈宝山的“配角艺术”
推荐文章[组图]陈春:津城遍听梆子腔
推荐文章忆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银达子
推荐文章莲小君:我的师父爱莲君
 

相关文章

 
当一个文武全才的小生
富连成110年:辉煌与沉思
情笃武旦逄瑷嘉
百年尘梦说“冬皇”(上)
京派美猴王
于泳从失败中蜕变
孙毓敏:怀念姐夫董文华
[组图]英姿武旦张淑景 分享到:
|
英姿武旦张淑景
内容提要:北京京剧院著名青年武旦张淑景小传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2012年第11期    文章作者:咪拉    摄影作者:    浏览量:384    更新时间:2015-11-3

张淑景1 

从约两米的高台上“云里加官”翻下,手拿双枪走上两圈“旋子”,连续十几个“串前桥”接几个“搂翻上”再加一个“三险砸人”......“掏”“踢”“双托”“连踢三枪”“前桥踢接后桥踢”,满台飞枪的“打出手”......手扎大靠足蹬厚底“起霸”“刀、枪下场”这些高难度动作都由一位英姿飒爽的武旦演员张淑景流畅地完成,台下叫好声接连不绝。舞台上的张淑景怎一个帅气了得!

舞台下的张淑景温婉秀气,身材娇小,一身运动装衬托得她和悦质朴。这位出身于河北的农家姑娘以她超人的坚韧和刻苦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功夫,成为北京京剧院青年武旦中的佼佼者。

“草台班子”磨出舞台经验

1989年张淑景考入石家庄地区艺术学校学习河北梆子,出色的身体条件加上从小喜欢英武帅气的武旦,如愿被分配到武旦的行当。两年后,河北省艺术学校和西安市艺术学校前来招生,张淑景均考出了优异的专业成绩。西安艺校的主考老师在考试结束后跟张淑景说,希望她能去西安,学校会把她当重点培养。古都西张淑景2安对年仅13的孩子来说充满了诱惑。张淑景只身去了西安。西安艺校京剧班是给陕西省京剧团作定向培养的,校舍也在京剧团里面。张淑景到了那儿才知道当地最火的是秦腔,老百姓特别喜欢。而京剧受其影响很大,师资力量薄弱,行当也不齐全。靠着从小练就的基本功,张淑景开始了自我严格要求的练功之路,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练功。班主任王俊鹏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排戏传授京剧知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他带着南下温州搭班演出,断断续续有两年时间。

张淑景说:“那两年对我来说非常珍贵,各种各样的演出条件虽然很苦,非常锻炼演员的演出经验和应变能力。”在温州,武戏是很受欢迎的,当地时兴有钱的老板包场给老百姓免费看戏,戏台就搭建在寺庙里,各种舞台条件不一,甭说灯光音响了,台毯往往只有薄薄的一层,遇见小舞台,高度也很有限,一些“打出手”的表演也受限制,多人开打的场面更是转不开身。有限的条件是对武戏演员的极大考验。更有甚者,第二天要演出一场从未排过的戏,今天要抽出一切时间跟老师学戏、背词......第二天就要熟练地拿出整场戏。温州的方言对张淑景他们北方人来说,无异于外语,一个字都听不懂!而当地的一些老人也听不懂北方话,神奇的是:他们竟能听得懂戏,看戏还很有专业的水准,“如果唱得不对,他们会来后台给我们提意见,哪个地方谁谁谁不是这样唱的......让我们觉得很神奇。”

在温州的演出一天两场戏,一场戏足足三个半小时,由于观众很喜欢看戏,稍微短一点时间都不行。张淑景他们中午演完第一场干脆不卸妆,一天七八个小时演下来,体力几近透支。最让人揪心的是当地的打擂台风俗。

在同一个场地搭左右两个舞台,请两套班底演出同样的剧目。观众同时看两个戏,比较出哪个舞台更精彩。为了赢得更多的叫好,打擂台时往往要演一些特技,有时甚至超出了平时练习的难度,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下高”(从高台上翻下来),本来平时演出是两张桌子的高度,一看对手架起了三张桌子,就只能硬着头皮摆四张桌子。张次张淑景打擂台,平时练习是两张桌子,临上场老师要求她从三张桌子上翻下来。三张桌子的高度相当于一层楼了,张淑景站在上面往下一看就眼晕,害怕得不得了!可是她才是十几岁的孩子,从来很听老师的话,再怕也只能闭着眼翻下去。这一下去,本来是背向观众,向后下腰,手先着地,然后是胸脯。可她的胳膊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从三张桌子上翻下来冲击力太强,下来时她当场觉得胃被拍得“贴到了后背”。在剧烈的疼痛中,张淑景咬牙往下演,后面是收尾,有一个“自刎”后“僵尸”的动作,直挺挺地往后躺下去,结果这一震,胃又恢复了原位。

张淑景3 

那两年给张淑景对舞台演出的把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虽然演出很苦,生活上也很多不便,好在每天的演出能有一点收入,从最初的18元一天涨到38元。孝顺的张淑景也都寄给爸妈了。再苦再累,在张淑景的回忆里也是值得的,“那时候年轻,觉得一切苦都能承受。有时候去山水好的地方演出,我们每天很早起来去山上喊嗓子,能看见松鼠什么的,空气很好,心情也很好。”

在温州认识一位马春玲老师,推心置腹地对张淑景说:“你条件这么好,老这么搭班下去不行,你还是应该多学戏,多找好老师。你姐姐在北京,你不如去北京找找老师,多学几出戏。”一番话点醒了张淑景,踏上了北上的的列车。

北京京剧院的“苦练标兵”

张淑景的四姐在北京戏曲学校学戏,就带她找了北京戏曲学校的孙毓敏校长。孙校长找了几位老师,对张淑景进行了面试,当场表示留下她参加学校的假期培训。可张淑景还是西安戏校的学生,跟北京戏校都是同等学历,要来北京学习的话,需要西安那边出具介绍信。这介绍信可谓千难万难,对于优秀的人才,谁都不愿意放手。最后张淑景问新任班主任左文麟老师:“如果我是您的女儿,您会怎么安排她呀?”一句话让班主任动情,放她来了北京。1995年暑假, 张淑景来北京戏校参加集训,就在这次集训中获得了全国中等艺术学校戏曲教学大赛个人二等奖。紧跟着学了《虹桥赠珠》《盗库银》《昭君出塞》等几出戏, 还在戏校的“蓝岛杯” 大赛中获得了表演奖。1996年, 学校排新戏《白蛇传奇》, 张淑景饰演青蛇一角, 在没有B组演员的情况下一口气演了多场。张淑景在北京戏校可谓顺风顺水, 拿奖排戏样样出彩。然而面临毕业的她又陷人了人事关系的困境。

毕业后, 张淑景的人事关系理所当然转到了陕西京剧团, 京剧团叫她回去排戏。张淑景找到孙毓敏校长, 把事情的原委一说, 孙校长说:“你要不就留在这儿吧。一个是这边需要, 再者留在北京肯定机会多一些, 西安毕竟是以地方戏为主。” 孙校长找到张百发副市长批了8个名额的调令, 将几个跟张淑景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调进北京戏校。然而拿到调令后, 孙校长就出国了, 她回来时正值春节前夕, 戏校有十件大事等着她处理。可调令是有时间期限的, 过了期就要重批。孙校长果断地把张淑景的问题当作头件大事来办, 带着文化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亲自去了西安。回顾那件事, 张淑景依然难掩崇拜之情:“孙校长很有能力的, 在我心目中没有她办不了的事。” 虽然有北京市长的调令, 西安那边还是不愿意放人, 最后孙校长拍板给了西安3万元
的培养费。孙毓敏校长带着张淑景的人事关系回北京, 那夭正是除夕。张淑景感激地说“这件事关系到我的一生, 我特别感激孙校长, 我会感激她一辈子。”

张淑景4 

1997年, 张淑景跟北京戏校的应届毕业生一起被分配到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当时青年团的团长是张四全, 用张淑景的话说:“张团是一位实干家,跟我们一起摸爬滚打, 他是唱武戏的, 特别懂戏,也特别会要求, 那几年我们团的武戏力量非常棒,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张四全团长帮张淑景加工了《盗库银》, 根据她的特点设计了很多高难度动作, 如几个“串前桥”接几个“搂翻上” 再来个“三险砸人”,尤其是最后一个“三砸”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需要三名演员配合得严丝合缝, 才能在同一个时间在同一个点上呈现出三层的效果, 时间差一点都会造成危险。有一次张淑景上面的那位演员发挥失常,“窜猫” 翻得矮了一点, 身体拍了张淑景的胃一下。这直接造成张淑景“倒插虎” 向后翻手伏地时唇鼻抢在了地板上, 当场就留下了一个口红印。功夫不负有心人, 《盗库银》这出戏以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给张淑景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也成了她的一部代表作。这出戏还帮她赢得了2001年全国青年演员展演的一等奖, 以及年第四届京剧节武戏擂台赛的银奖。

张淑景笑言2001年是她的丰收年, 这一年她获了四个奖除了全国青年演员展演的一等奖, 还获得了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另外凭借《草原母亲》中“金花” 一角获得第三届京剧节表演奖, 此外还获得了北京京剧院的“苦练标兵
奖” 。这个奖的设立其实跟张淑景有关。李恩杰院长当时是京剧院的党委书记, 他习惯每天早上来练功厅转转, 发现张淑景每天早上必定来练功。李院长就提议设立一个奖来鼓励大家练功。张淑景理所当然获得了`苦练标兵” 称号。

从1997年毕业分配到京剧院开始, 张淑景的刻苦有口皆碑, 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来练早功, 一直坚持了5年。她说“我很感谢刘景奎老师。自己练功有时候很危险, 像“下高'”什么的, 必须有人帮我扶着桌子。刘老师每天早上来陪我练功, 足足坚持
了5年。我现在三十多岁, 依然能从两张多的桌子上翻下来, 就是刘老师帮我打下的基础。” 5年后大家突然看不到张淑景来练早功了, 有人说她获奖了骄傲了, 事实上张淑景选择上大学继续进修, 每天早上要去中国戏曲学院上课。2004年, 张淑景又考人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圆了她从小一心求学的梦想。

2003年张淑景拜刘秀荣为师。说起师父,张淑景一脸的崇敬:“我师父不仅青衣戏好、花旦戏好, 武旦戏也好。她演〈八仙过海》, 一套快枪打得非常精彩。我很崇拜她。” 张淑景跟师父学了几出刀马旦的戏, 像《大英杰烈》《穆柯寨》《十三妹》等。其中《大英杰烈》是一出前文后武的大戏, 参加北京京剧院举办的“魅力春天” 擂台赛时, 张淑景拿出了全部的《大英杰烈》。她说“这出戏很`难产' , 从2004年学完后就未能与观众见面。我当时:只要我能演出,就算成功了!这次要不是李恩杰院长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还对我的演出给予了这么多的支持和鼓励我很难完
成这个心愿。虽然我基础不是学花旦的, 但我希望在文戏方面也能提高一下, 就跟师父学了这出戏。比赛前都没有彩排, 这是我第一次演这么大一出跨花旦、小生、武生等多个行当的剧目。演完后,师父和师爹说比想象的要好多了!这出戏师父和师爹为我倾扮兰了很多的心血。” 2011年8月, 张淑景拿《虹桥赠珠》参加“魅力春天” 全国擂台邀请赛,获得了武旦组擂主奖。

几十年坚持练就一身武艺

对武戏演员来说, 年龄增大, 动作难度相应降低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张淑景身体条件算很杰出的, 幸运的是这么多年没有受过大伤,小伤却如家常便饭。练“出手” 的接抛枪, 频繁用腿踢对方扔过来的枪, 硬是把脚背踢到肿得走不了路。练接枪, 枪尖直接扎在了她脑袋上,伸手摸一手血。张淑景只觉得脑袋非常疼, 一看流血也怕了,但为了不吓到对方, 硬是坚持面带微笑。练鞭下场, 频繁抛接, 经常砸到自己, 两只手臂青一块紫一块,手指甲被砸劈流血多少次……张淑景说:“武戏演员最苦的是年龄大了以后更得每天保持练,演出少了气儿顶不住, 演出太多太累身体又吃不消。所以武戏演员就像运动员, 到了一定年纪是要退役的。有时候真特别羡慕文戏演员。” 现在文戏要比武戏受欢迎得多, 演出场次多, 文戏演员出去清唱也能有不错的收人。但对于武戏演员来说外而的邀约就少很多, 因为武戏不可能清唱, 一扮上就需要服装、道具、容妆、配演等, 非常麻烦。

“其实我觉得普及京剧应该以武戏为主, 因为武戏更多是以肢体表演来传达情感, 没有语言的障碍, 能带动大家很快人门。有时候出国演出我发现外国人都很喜欢武戏。2002年我们去德困演出完谢幕好几次。当时吓我一跳, 观众都特整齐地跺脚下的地板, 我看他们的表情还是蛮愉悦的。下台后, 别人跟我们说那是他们表达兴奋的方式。其实武戏也挺好看的。武戏真的很辛苦, 艺术生命还很短暂。作为武戏演员, 包括武戏的配演, 我觉得都是很不容易的。希望通过你们媒体呼吁关注一下。” 张淑景由衷地说。

也许只有那些从小练功过来的人, 方能体会这里面的苦。张淑景小时候算是比较开窍的, 身体条件也好, 但也要通过数量改变质量。每天早上练功,光腿功就有十几种,一口气能走35个“旋子”。练完功上文化课, 腿控制不住地抖, 肌肉太疲劳了。张淑景现在三十多岁的年纪, 在舞台上虎虎生风, 正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换来的。出身于农村家庭,从小看爸妈非常辛苦地劳作挣钱养活她们姐妹5个, 潜移默化地赋予了她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张淑景说:“我看我爸妈为了生计吃那么多苦,就觉得自己吃这点苦真的不算什么。”

如今获奖累累的张淑景还在继续努力提高进步, 她说,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尽力完成剧院的演出任务, 便是我的规划, 这也是我为京剧的传承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

张淑景5 

 

文章录入:戏迷猪猪    责任编辑:戏迷猪猪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