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昨日刊登的蔡正仁张静娴两位艺术家的严厉批评以及连日来观众的强烈争议,令主演史依弘有话要说。昨天下午,史依弘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她的回应可谓“火爆”:“没有争议的戏,我演它干吗!我可以躺在传统戏上,很舒服,不会有人来骂。但这个有意思吗?戏曲已经没有饭吃了,没落了。再没人关注,怎么办?”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的调门太高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史依弘(以下简称史):因为按原调唱,音色太压了,只能用大本嗓唱,很不好听。调门高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出来的音色是统一的,漂亮的。我觉得,昆曲也好,京剧也好,听着悦耳是第一位的,这个戏里有大段的唱,我还是把唱放在第一位的。
记:服装的颜色,很多观众觉得难看。
史:我们这次特意用了传统戏曲里从来没有用过的颜色,就是想打破传统,做多方面的尝试。
记:舞美上,很多观众认为大圆环设计是败笔。
史:大圆环代表什么呢,有调侃说“宇宙”、“太空”,还有说“轮回”的,都可以。这是导演的设计,我对他的设想是认可的,我的标准就一个,他是否给演员的表演留有足够空间。我觉得他做到了。
记:灯光昏暗、桌椅透明,也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不成功改造”。
史:透明桌椅,也没有抹杀传统一桌二椅的程式啊,传统应该遵循的东西,导演并没有抹掉。灯光幽暗是为了营造梦境,也是一种浪漫情怀的营造。这是导演的设想,我不好说什么。
记:蔡老师的批评,基点在于创新可以,但要在吃透了传统的基础上,而不是任意取舍。
史: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尊重原著的,55场的本子反复斟酌,目的就一个,要把杜丽娘柳梦梅两个人的情感说明白。演出之前也是找到张洵澎老师反复把关。我们的态度坚决不是玩闹的,为了这个戏,我准备了大半年,花的时间和功夫要比《锁麟囊》多得多。
记:这个戏的一些“创新”触痛了不少老戏迷。
史:我们的戏不是只做给老戏骨看的,如果这样,我们去兰心大戏院演就可以了。东方艺术中心本来就不是一个演传统戏的地方,之所以放在这里,就是希望能把更多没有看过传统戏曲的观众吸引过来。这次老戏迷大概占四成,重要的是让年轻人进来了,这是我们最希望的事情,他们也许这次不懂行,但可以有最初的好感,以后再主动去兰心去逸夫,这不是很好的事情。
记:这次遇到这么强烈的争议,能承受吗?
史:只要对这个戏有帮助、正确的非主观的评论都可以。这两天我也看了,微博上的声音很多,但是一些涉及人身攻击的,我不能接受。争议没有关系,没有争议的戏,我演它干吗?戏曲振兴,怎么振兴啊,光靠我们自娱自乐有用吗?戏曲已经没有饭吃了,没落了,如果不能让更多人来关注,我们怎么办?
张军:老师的任何批评都是金玉良言
对于蔡正仁和张静娴的批评,张军昨天也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采访,“老师们对昆曲是非常热爱的,所以,他们的任何批评都是金玉良言”。张军说,对于这次《牡丹亭》,总体抱着配合和尊重的态度,“创作上主要还是按照团队的想法”。对于批评和争议,他表示,“如果每一部戏,从创作到演出都能有这么热烈的关注,对于我们戏曲来说绝对是好事。争议也好,批评也好,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观众:保持不走样,也要做尝试
昨天,晨报《蔡正仁张静娴严厉批评张军史依弘版昆曲<2012牡丹亭>》一文引发读者的强烈讨论,网友们也在微博上表达了鲜明的态度,令记者深感“高手如云”,而这样的观众越多,对传统戏曲而言,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网友“刘凯Leo”谈道:“仔细看了链接里的评论文字(报道中蔡正仁提到的网友“元味散场看戏”写的一篇评论),写得非常好!史依弘作为一个京剧青衣演绎昆曲的闺门旦,台湾导演编剧以他们的审美尝试为昆曲增加新的表现手段,一定有不到位,甚至有严重的错误,但都是正常的戏曲尝试。真心希望大家不要评论得那么难听。”
网友“一朵无法开口的花”说:“以前的曲友除了身段和嗓音条件,无论是对昆曲文本还是唱腔、表演,都比艺人有更高的理解和鉴赏力。今天大部分的新观众,在古典戏曲方面缺乏造诣和视听经验,因此演员要更重视资深戏迷的批评。昆曲的文辞和细腻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服务,保持不走样才是最重要的。为蔡张两位和元味鼓掌!”
网友“藐姑射山人”说:“尽管是速成品,但对推广昆曲还是有好处的。”
网友“越艺斋主叶建遥”说:“不同剧种的舆论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我个人以为,观众最好有一定的独立性,而老人家们最好有‘剧种共同财产’的观念,而不是‘流派个人财产’,这样大家说起话来才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