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捧人”和“人捧戏”是京剧界里常说的两句话。“戏捧人”是说剧本好,结构严谨,层次迭宕,冲突尖锐,合情人理,演起来得心应手。即使演员的水平差些,也能抓住观众。还有些戏,尤其是一些传统戏,剧本基础较差,甚至连唱词也是文理不通。但是演员有本事,水平高,唱念做打有独到之处,平平淡淡的戏演得如火如荼。这叫“人捧戏”。
例如《三打陶三春》内容充实,故事生动,唱、白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大剧团演出反应强烈,中小剧团上演也座无虚席。这是剧本好。但还有一些传统折子戏,如《武家坡》和《二进宫》等,剧本并不大好,然而经过程砚秋、杨宝森、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京剧大师的再创造,精彩纷呈,不同凡响,甚至使人忘记了剧本的缺点。这就应该说是演员的功劳了。换个人演,就大不相同。
目前,有的剧团上座率不高,戏票卖不出去,但这并不是京剧本身的罪过,关键是艺术质量的高低。这种现象“文革”前就存在。今天就更趋严重。面对这种现实,有的剧团不是采取加紧培养演员、提高演出质量的办法,而是想方设法找“捷径”,不顾自己的条件,什么戏能挣钱就演什么戏,结果把好端端的戏,演得不伦不类旦一有的剧团为了创造“票房价值”,盲目地分成几个队,美其名日:“薄利多收”,以数量代质量,卖不出票就换戏,形成恶性循环,一出戏演个三、五场就扔掉。还有的剧团谁也不够主演的条件,“要唱没嗓子,要练没膀子”,但谁都想演主角,只好轮流坐庄。某剧团上演《四郎探母》,全团只有一个演员演过这出戏,为了卖钱,匆匆上马,这样的戏能演得好吗?观众愿意看吗?这样的戏,如果上座率高,倒是怪事了。
观众最公平。你演得好,我就看,票价高也舍得花钱;你演得不好,我就不看,票价再低,还赔不起时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搞出一批观众认头的好剧目,培养一批观众承认的优秀演员,拿出观众信得过的艺术质量,京剧才能大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