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管理登录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曲海泛舟 >> 杂谈随笔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天津解放时的戏曲艺人
普通文章《海棠红》走红大江南北
普通文章阿云何必自刎亡?
普通文章戏曲要接受挑战
普通文章兵败如山倒
普通文章“危机”与“转机”
普通文章京剧唱念中的错读值得注意
普通文章戏曲表演的“节制”
普通文章看戏睡觉的启示
普通文章阿Q的“不幸”与“不争”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三)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二)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一)
推荐文章鲁肃藏书
推荐文章“药中甘草”-----由怀念芙蓉草所想到的
推荐文章王瑶卿的嫡派传人
推荐文章[图文]杨派霸王及其他
推荐文章[组图]银达子对“卫梆子”的两大贡献
推荐文章《贵妃醉酒》的记忆与体会
 

相关文章

 
天津解放时的戏曲艺人
《海棠红》走红大江南北
要尊重原著
从“傍角的”说起
孟广禄:京剧应活在舞台上
为现代戏致力终生
《红灯记》幕后的故事(五)
甄光俊:旧剧整理加工也得抓 分享到:
|
甄光俊:旧剧整理加工也得抓
——从新本《芦花》说起
内容提要:数百年来,戏曲舞台上所演剧目,总是在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改造出新,这是中国戏曲界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享誉中外的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李慧娘》、豫剧《唐知县审诰命》、评剧《花为媒》等等,无一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成功的。被人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昆剧《十五贯》,更是老戏新改的成功范例

文章来源:今晚报    文章作者:甄光俊    摄影作者:    浏览量:3571    更新时间:2008-12-13

从前,梆子声腔的许多剧种都有《鞭打芦花》这出戏,一代代的老生、青衣名角无不擅演。因内容涉及二十四孝、后娘虐待前房儿子等封建糟粕,而逐渐淡出戏剧舞台。日前,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演出经过推陈出新的《芦花》。改编者删除原剧中庞杂的枝蔓,突出闵子骞以“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为由,泣阻其父休妻这条主线,他耐寒留母的精神境界使继母大受感动,一场家庭矛盾得以化解。改编者的立意合情入理,故事富于民族民间色彩,旧戏的现实意义得到升华。整场演出,既有情趣浓厚的戏可看,又有成套的抒情唱段可听。老年戏迷看着过瘾,青年观众也不觉着陌生。梆子剧院的艺术实践证明,一手抓新戏创作,一手抓旧剧的整理、加工,对于丰富上演剧目,繁荣戏曲舞台,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数百年来,戏曲舞台上所演剧目,总是在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改造出新,这是中国戏曲界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享誉中外的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李慧娘》、豫剧《唐知县审诰命》、评剧《花为媒》等等,无一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成功的。被人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昆剧《十五贯》,更是老戏新改的成功范例。

近些年戏曲舞台闹剧荒,而每个剧种的保留剧目并不少,有些内容并无不可,艺术上又可看的传统戏,稍加整理即可与观众见面。况且,这种旧剧新演,一般都有现成的服装道具,如果专业剧团愿意尝试,对于扭转戏曲舞台剧目欠丰富的现象或许是条行之有效的路。

戏曲界有些朋友,对改编、加工传统剧目不屑一顾,把整理、改编说成是拆东补西的雕虫小技。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点石成金而不是点金成铁的改编,作为艺术二度创作,往往更需要功力。既要保留并发挥原剧的精华,又要改出新意和特色乃至化腐朽为神奇,没有深厚的艺术积累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