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菊坛文萃 >> 知识点滴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贯盛吉戏文讽日伪
普通文章马三立、小蘑菇、赵佩茹合演含泪的笑剧
普通文章评剧界同演《一贯害人道》
普通文章梅兰芳轶事
普通文章亲历旧时代艺人苦难生活
普通文章评书大王轶事
普通文章程砚秋艺名之原由
普通文章天津解放时的戏曲艺人
普通文章越调
普通文章秦时没有“生员”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戏剧电影报
推荐文章浅谈京剧《贵妃醉酒》的路数
推荐文章天华景戏院与稽古社科班
推荐文章[组图]新艳秋的三出戏
推荐文章40年代评剧大本营 北洋戏院
推荐文章[图文]“小百花”的一次演出
推荐文章京剧三国戏目录(重整)
推荐文章由赵燕侠的《玉堂春》说起
推荐文章王八出与薛八出
推荐文章荡气回肠《红梅阁》
 

相关文章

 
评剧界同演《一贯害人道》
亲历旧时代艺人苦难生活
天津解放时的戏曲艺人
越调
乡土味从何来?
鲜灵霞调侃马三立
安冠英死于日寇之手
东路与西路评剧 分享到:
|
东路与西路评剧
内容提要:西路评剧受历史条件制约,后继乏人,在艺术上革新步伐迟滞,远远落后于东路评剧,随着时代淘洗,逐渐凋萎,不少西路评剧艺人转入东路评剧。而西路评剧的一些剧目也融入东路评剧,极大地丰富了“东路”的演出内容。“西路”的一些唱腔更是在“东路”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的评剧已是一个统一完整、早已定型的名称,“东路”与“西路”之说已成为历史。

文章来源:中老年时报    文章作者:肖心月    摄影作者:    浏览量:1481    更新时间:2012-5-24

“东路评剧”与“西路评剧”虽然都是由民间演唱形式莲花落演化而来,但流布地点不同,表现形式也有很大差异。这两路评剧与天津都有着直接关系。

东路评剧指的是流布于冀东地区,如唐山、丰润、玉田等地,以莲花落为基础,并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后来又融入了河北梆子音乐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演唱形式,唱腔以平腔为主旋律,所以早期又称为“平腔梆子戏”。最初的演员为清一色的男伶,代表人物有金菊花、月明珠、金开芳、成兆才等,后来从冀东传入天津吸收了大量坤伶加盟,涌现了以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白玉霜为代表的坤伶群体,形成男女同台、以坤伶为主的局面,并在天津发展壮大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地方剧种,故有津门是评剧发祥地之说。

东路评剧在清末民初就已在冀东地区广泛流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进入天津,至今已有百年之历史。

西路评剧发源于宝坻、香河一带,腔调以高腔为主,甩腔多带有装饰音和衬字。起初表演形式如东北的“二人转”,是一旦一丑的歌舞戏,用竹板和唢呐伴奏。因其表演又蹦又跳,故群众俗称为“蹦蹦”,代表人物有金叶子、韩九龄、乐不够、郭启荣、歪脖红等,其中以金叶子最为出名。

史料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西路评剧进入北京,并曾为慈禧太后演出过,显赫一时,故称为“北京蹦蹦”。

东路评剧与西路评剧虽然分布地区不同,表现形式迥异,但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以清新质朴,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生活,生活气息浓厚,地方色彩鲜明为特点,故而深受民众的欢迎与喜爱。

西路评剧受历史条件制约,后继乏人,在艺术上革新步伐迟滞,远远落后于东路评剧,随着时代淘洗,逐渐凋萎,不少西路评剧艺人转入东路评剧。而西路评剧的一些剧目也融入东路评剧,极大地丰富了“东路”的演出内容。“西路”的一些唱腔更是在“东路”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的评剧已是一个统一完整、早已定型的名称,“东路”与“西路”之说已成为历史。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