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的舞台演出有悠久的历史。北宋时就有了民间戏棚,当时叫“勾栏”。在山西侯马金代董圯墓内,发现的戏台模型,已有了前台与后台之分。到了元代,戏台又有所发展,从元代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得知当时剧场门口,已有了花花绿绿的纸榜做广告,剧场人口处,有人介绍当天演出的剧目,并且要交二百钱,才能进入剧场看戏。戏台是钟楼模样。
到了清代,民间的戏台称“茶园”或“茶楼”,当时剧场内是一边喝茶,一边看戏。清代的统治阶级,在官庭园囿内,建筑了不少戏台,如故宫中倦勤斋室内的小戏台,重华宫漱芳斋院中的戏台和室内“风雅存”小戏台都是乾隆时期建筑的。
园囿中的戏台,有北海漪澜堂东侧晴栏花韵院中的戏台,纯一斋水池中的戏台,颐和园中听鹂馆院中的戏台等。其中最大的戏台有四座,圆明园中的清音阁、避暑山庄的清音阁、都被火焚烧;现存的只有宁寿宫内的畅音阁和颐和园申的德和园大戏台了。这种戏台都是特殊的“崇台三层”的大戏台。最上层称“福台”、中层叫“禄台”、最下面的一层叫“寿台”。寿台天花板上有三个天井,演出中,可从天井内辘轳架系下一些“砌末”(道具),寿台地板下有五个地井,井口盖板可以掀开,下去可通往后台,演出时,个别角色或砌末可以从地井口升到寿台。
据朱家溍先生讲:名武生杨小楼,在皇宫内演出《红梅山》《安天会》等戏时,其中有些神仙、鬼怪,还是由上下场门出入,与一般演法相同,但是遇到演出承应戏如《九九大庆》等,就要利用这三层舞台了,为了渲染气氛,甚至还加上机关砌末,由地井中升上五座宝塔来。
清宫的戏台规模壮观,无论在建筑上,还是在使用上,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