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最近上演的《拜月记》风貌清新典雅,舒缓和谐,有情处洞开心扉,叙事时一带而过。宛然如一幅水墨丹青,写意与工笔交错,节奏快慢有致,繁简剪裁得当。不拘于情节,着力于人物。导演把笔墨集中于“路遇”“拜月”两个重点场子。
“路遇”情节简单:世隆与瑞兰因患难而互助,由爱慕到订盟。导演却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如对白、独白,对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紧急的锣鼓,舒缓的管弦;风雨中的扑跌身段;送伞、推伞、共伞以及水袖,斗蓬等舞姿;风、雨、阴、晴、虹等天色变化,来刻划王、蒋二人邂逅相遇时的惊诧羞涩,患难中的求助同情,乱世中的试探订盟,如纤手剥笋,层层递进,又象电影慢镜头清晰逼真,把这一系列的复杂心理和行为、有条不紊,顺理循章,表现得淋漓尽致。
“拜月”一场,对瑞兰、瑞莲这对异姓姐妹的特定身份与心理状态也刻划得十分精细。从观花赏月到倾诉隐衷,中间巧妙地穿插了追打戏闹,假斥真怜,暗喻明言,喜怒哀乐,在“姐姐嫂子”、“妹妹小姑”的戏谑之后,是一声长叹:“夫君”“哥哥”现在何方?这就使满腹哀怨、深沉内向的干金小姐王瑞兰和已懂人事仍然天真活泼的蒋瑞莲如工笔仕女,电影特写,毫发可见地跃然于台上。她们美的仪容,美的语言,美的心灵,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拜》剧演出阵容整齐。王凤芝本工青衣,以嗓音激越高昂见长。这次饰瑞兰,却以闺门旦为主。唱腔上抒情多于叙事,低吟多于高歌。为适应人物,苦工夫使她的身段步伐更加轻盈潇洒漂亮,这在她“不惑之年”,实在难能可贵。小生刘方正,过去武戏较多。这次扮演翩翩士子,唱做上均有不少突破,演的得心应手,全靠苦学苦练。王淑慧虽系花旦坐科,但多年来演出较少。为演好瑞莲,她用汗水力补过去之失,终使演出胜过当年。寇银栓、刘春华在唱做上都花了一番心血。绿叶扶红花,红花更娇艳。此外,《拜》剧的舞美设计,简洁明快,繁简得当,音乐上适当抑制了锣鼓的嘈杂,注意了管弦乐的陪衫与烘托,从而加强了戏的抒情气氛。
《拜》剧演出成功,体现了导演沈惠莹同志对剧本有较深的理解,在艺术上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革新创造,充分发挥了京梆子委婉细腻长于抒情的风格和特点。
不足之处,如“馆驿”一场,删:削过多,戏显得简略单薄些;“团圆”一场,对王镇的批判又有重复之嫌。
值此新春,祝梆子这棵老树,开出更多新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