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杨非从小喜爱戏曲、相声。195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先学老生、小生,后归丑行。
杨非在表演上戏路子较宽,跨出了行当的范围。无论是他扮演小生、老生、丑角,都能够挖掘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各个人物的性格。他既能演《红梅阁》一戏中摔、打、翻、跌的裴生,又能演《别窑》中硬功扎靠的武生薛平贵,特别是在塑造《春草闯堂》的胡知府,《徐九经升官记》的徐九经这两个角色时,更是准确、鲜明、生动地刻划了人物行当,做到不把丑角与丑陋等同起来,用艺术的美来表现角色丑。有一次,他在商店儿童玩具柜前,发现一个“丑”角形象,盯了一个多小时,骑车回家的路上仍在琢磨,差点撞在汽车上。勤奋的观察,学习使杨非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另外,杨非在编、导方面也具有一定艺术素养,他曾与其它同志一起整理、改编过《春草闯堂》《王宝钏》《屠夫状元》,并曾导演过《窦娥冤》《状元打更》《徐九经升官记》等戏。他对传统的河北梆子演唱艺术和表演方法,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在充分利用戏曲表演规律的同时,大胆借鉴了电影、话剧、曲艺一些技巧手法,显得真实生动,别有新意。
杨非从T959年开始,在学戏、演戏、读剧、看戏之中,坚持记艺术笔记,写心得,留心搜集资料,日积月累,写出了六七十万字的材料,记录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道理来。这本论述戏曲演员舞台技术的书,现已脱稿,约二十多万字,全书主要包括中国戏曲演员的演技灵魂及演技基础两个方面,把通常所讲的“五功”、“十二法”研究、归纳成“五本、五功,十二法”,在戏曲表演的方法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为戏曲研究提供了保贵资料。“人才本从勤奋来”,回顾杨非所成长的过程,不正说明这个道理吗? 李文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