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我们剧院决定排演话剧《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并提名由我扮演孙中山先生。过去,中山先生从未作为艺术形象在舞台上或电影中出现过。我的条件、水平和经验都是不足以胜任这项艰巨的任务的。
所以,我的准备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除了小时候上周会时唱过“三民主义”背诵过“总理遗嘱”之外,对中山先生可以说知之甚少。因而在接受任务后,首先就是想方设法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其中有中山先生的著作,宋庆龄同志的文章,列宁、毛主席对中山先生的论述,以及中外人士写的传记、回忆录,乃至清朝官吏从反面写的东西也都看了。
这就使我知道早在一八九四年,他在《兴中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创立是会,专为振兴中华。”为此他曾先后三次环球旅行,宣传中国“非革命不能救之”的道理。征集革命同志,组织革命团体,考察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状况。
革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孙中山先生毫不气馁,对革命前途总是充满信心。他曾在给革命党同志的信中说:“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中山先生就是以百折不挠屡仆屡起的革命精神,为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直到临终前,他仍叮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对中山先生的敬爱之情也随之加深了。同时我在心里产生一个愿望:通过我们的演出,使观众对中山先生的认识和爱戴得到加深!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同志的帮助与支持,特别难得的是得到了一些见过中山先生的老前辈的指教。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廖梦醒同志,他拿着和中山先生、宋庆龄同志在日本的合影给我们看,那时她十二岁,她的弟弟廖承志才八岁。后来她上中学时,又每天在中山先生处吃午饭,对中山先生比较熟悉。他向我们介绍了中山先生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以及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说到兴奋之处,还站起来模仿中山先生的动作给我们看,这不仅增添了我的信心,也更激励了我创作的热情。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还观摩了反映领袖人物斗争生活的影片和话剧;读了同行们写的塑造领袖人物的经验文章;也当面向一些同志请教过。这些同志最主要的经验就是:要演人,不要演神。非常巧的是中山先生一九一五年也曾说过:“我是人,我不是神。”这正是在这次任务中我要寻找的钥匙,也是我要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