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必须“推陈出新”,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革新,不断发展。停滞了,僵化了,就会失去生命力。这是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为戏曲历史本身所证明了的。但有一些同志,思想上特别“老大”。他们对戏曲的任何改革和创新,都采取否定的态度,即使实践已经证明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比如,苏州京剧团胡芝风演出的《李慧娘》,把芭蕾的动作很自然地揉进了京剧表演艺术,丰富了人物和情节。但有的同志却贬之曰:“票友”。北京京剧院四团的《三打陶三春》,内容和形式都作了不少的革新,青年观众反映看懂了,两年多来已演出了近二百场。可也有的同志贬之为:“馊哏”。这些同志的“香饽饽”就是老戏老演。这手势、这眼神、这唱腔、这情节,都是“国宝”,“改动一点,天诛地灭”。因此,他们不管有没有人看,不管给观众以什么样的思想影响,竟把解放后已作过加工整理的一些传统剧目,又恢复到解放前的老样子来演出。这些同志实际上是在把戏曲艺术赶进博物馆。
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说得好:“要把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解决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一些老框框”。老戏老演、反对革新、甘居下游的老大思想,正是我们北京市戏剧界必须打破的“老框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