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京剧伴奏,中,二胡的使用极少,个别剧目如《荡湖船》,其中唱的“闹五更”及小花脸的那段数板是用二胡伴奏的。那时,琴师不预备二胡,而是由唱《荡湖船》的旦角自己带二胡,跟包的在临唱前交给琴师,戏完了琴师再将二胡交跟包的。这就是过去京剧中少有的-二个二胡伴奏。
1923年在北京,梅兰芳先生排演《西施》一剧时,感到音乐伴奏单薄,就和王少卿先生一起商量增加乐器,当时,选用了很多乐器来试听,一效果都不满意。而用最普通的二胡(当时称苏胡)来试时,顿觉音色圆滑,京胡被其衬托之后,十分悦耳。因此就决定加用二胡,并选定由王少卿先生兼拉,在梅先生演出《西施》时,二胡加入了伴奏的行列。当时还不是有唱必加二胡,而是先加在二黄唱段和一些曲牌上,后来才广泛地加入了西皮、二黄的唱段伴奏之中。
当二胡伴着京胡首次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观众觉得很新鲜,但也有一些人听了不舒服,经过一段舞台实践之后,人们逐步地适应并承认了这一改革,二胡伴奏为人们熟悉和喜爱了。后来乐器制作者洪广元和琴师王少卿一起几次研究改进二胡,根据京剧胡琴的特点及演奏风格,创造出音色洪亮专用于京剧的京二胡,使京二胡与苏胡分开,从此京二胡在京剧乐队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