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玉磬昨日在津病逝,这对河北梆子事业来说是个莫大损失。
王玉磬1923年出生于河北梆子世家,父亲陈栋材是技艺出众的刀马旦,大姐陈淑贤、二姐王玉钟、三姐王玉鸣,都是成绩不凡的河北梆子演员。王玉磬受家庭环境熏陶,从6岁开始跟随大人们在戏台上扮演娃娃生,几年间学会了《胡迪骂阎》、《男起解》、《走雪山》等一些老生剧目,经常在白洋淀一带农村演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她投奔在天津作艺的二姐,被银达子、韩俊卿留在戏班里边演边学,一度因故离津辍演。日本投降后重返天津,得到银达子提携,技艺日渐精进。天津解放前夕,她在河北梆子舞台上已小有名气。1953年,她加入国营河北梆子剧团后不久,即随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第一届天津市戏曲会演,她与著名演员宝珠钻合演《秦香莲·杀庙》,荣获演员一等奖,从此声名鹊起。1958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建立,她成为五大主演之一。
王玉磬在几十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尤其擅演《辕门斩子》、《太白醉写》之类以唱功取胜的老生剧目。她的戏路和声腔私淑前辈女艺人小香水,但不局限在形仿身效上,而是以小香水艺术特色为基础,把何达子的阳刚奔放、苍劲挺拔,元元红的委婉俏丽、清新醇正,银达子的中音宽厚、落音瓷实等各派优长兼收并蓄,逐渐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演唱风格,成为近50年来各地河北梆子舞台上继小香水、云笑天之后最有影响的女性老生演员之一。
王玉磬虽然体瘦身矮,扮出戏来却格外大器挑台。尤其是她的嗓音异常洪亮,演唱时中气饱满,一连四五十句的唱段从容自若,一气呵成;一句拉腔可以延续十几小节,起伏跌宕,令人荡气回肠。她的唱功之所以能够进入炉火纯青之境,在于她尝试了科学的发声方法,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虚实、收放,在行腔时自然巧妙地处理好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辩证关系,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出新,王玉磬对此深有领悟。她小时候参加的是梆子、皮黄“两下锅”的戏班,得过孙行甫等京剧老艺人的教益,曾在京剧《狸猫换太子》、《下江南》等剧目里扮演过角色。这些艺术经历在她后来排演《苏武》、《五彩轿》、《赵氏孤儿》等梆子新戏时的身形表演、唱腔设计时,提供了可资师法、借鉴的有利条件。
晚年的王玉磬为河北梆子人才培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先后收下北京的曹友良、沧州的巴玉岭、石家庄的刘小俊、任丘的陈春以及天津的马惠君、张敏、李淑英、陈秀兰等多名中青年演员为徒,把自己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了他们。
上图为王玉磬生前为徒弟授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