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中,荀慧生先生是唯一以演花旦戏为主的。他创始的“荀派”艺术,塑造属于花旦行当的妙龄女子,无论大家千金、小家碧玉,都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流派的戏里,如有这样的角色,想演得生动、贴切,也必然采用荀氏的表演方法。因此有了“十旦九荀”,甚至“无旦不荀”之说。荀先生能取得如此高度的艺术成就,全在于他对各种类型的女性仔细观察、熟知了她们的言谈笑貌、举止神情。荀先生说:“我是男演员,不这么做,不可能演出好效果来。女演员,也不能仅仗着自己是女的,便不去观察,那样演出的便不是戏里的女子而是你自己,难免千人一面之弊。”
荀氏有许多独有剧目, 新中国建立后演出最多的是《红娘》。凡学“荀”者,这出戏都是必学的。红娘这个人物,已经与荀慧生成为同义词。荀先生享有“活红娘”之誉。荀先生毕生收了很多弟子,至今为众所周知的当属年逾八旬的吴素秋和七旬越半的赵燕侠两位,以及已故的童芷苓。荀氏早年所收弟子中,还有一位李薇华。名声稍逊于前三位,但很为荀师器重,说:“她不走原样儿。”1959年,荀先生年及六旬时,特为把李薇华从上海调到北京,在荀剧团与自己分担主演。认为“这样才有利于荀派正确流传。”
新中国建立后,所收的年轻弟子,以中国戏曲学校的刘长瑜、汤小梅、陈和平;北京市戏曲学校的孙毓敏、岳惠玲;以及江苏省的董金凤、胡惠兰继承得力。所有人都演《红娘》,直到如今还没有一位能称得起“活红娘”的。吴素秋的《红娘》不失前师风范,又有自己的风格,也颇受好评。在为她庆八旬整寿时,有位记者在采访时说:“您现在可以称为‘吴派’了;您演的红娘可以跟荀先生媲美了。”吴老师连连摆手,说:“千万不能这么说。直到现在,老师的眼神,我还没学到好处呢。我演的红娘,也没法儿和老师比。”不想近些年有的媒体,竟然把“活红娘”称谓转嫁给别人;还说学荀的人“比荀慧生还荀慧生;比女人还女人”。这是犯了大忌,与其说是“褒”,不如说是“贬”。荀先生在教学时一向强调“过犹不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荀还荀”,则是过份;“比女人还女人”,那是人妖!
童芷苓和吴素秋二位异曲同工,都是在不失荀师艺术基础上,有所变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前时童氏高徒、天津京剧院主演李静来京演出。看了她的《红娘》、《游龙戏凤》,深感这位“荀派”第二代传人,在继承上很具荀氏特色。她演的红娘,的确是个天真活泼的小丫环,可又体现出大家使女的身份,语气、举止都不小气。不像某些所谓“荀派”继承者,演得轻飘,如同小贫丫头,或者演得贱气,好像“三陪女”。从她的念和唱、身段和手势中,流露出荀先生的艺术美感。《游龙戏凤》,不是“荀派”独有剧目,但是从她演出中,使人感到她是“荀派”路数。她把李凤姐情窦初开时的羞涩,以及年龄和爽朗性格形容的直率、调皮,刻画得恰如其份,又细腻入微。当前有些打着“荀派”旗号,可演唱中很难找到荀氏风貌的演员,由于不了解荀先生艺术的原汁原味,又没有得到荀氏得力传人的传授,这是难免的。李静的好处便是得到其师的正确点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