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创立了脍炙人口的裘派花脸艺术。同众多的艺术流派一样,裘派也是在向兄弟艺术的借鉴、学习中得以发展的。
四十年代中期,裘老师曾在上海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同台演出,常为周先生配演《乌龙院》剧中的刘唐。“下书”一场完了之后,裘老师常在后台不走,为的是等着看周先生的“杀惜”。裘老师多次对我说:“周先生的这个戏太好了,特别是‘杀惜’之前,他演的宋江不是对阎惜姣大喊大叫,而是浑身哆嗦,面向阎惜姣‘嘿嘿’地冷笑。这就把一个老实人被逼无奈铤而走险的心情全表达出来了。这几声冷笑让人听了身上起鸡皮疙瘩,观众全明白,宋江的乐不是好乐,他要杀人了!”
周先生的精采表演,裘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50年裘老师在天津演出《姚期》,当演到姚刚闯祸后参见姚期,姚期怒不可遏时,他一个抓袖踢蟒亮相,然后浑身哆嗦起来,在这里裘老师增加了姚期边走向姚刚边“嘿嘿”地冷笑的表演,这就把姚期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十分感人,于是观众席上掌声四起。裘老师将麒派“杀惜”的表演成功地化入《姚期》之中了。
裘老师认真学习周先生的艺术精华;周先生赞赏裘老师虚心好学的精神。他曾公开声称:“真正把麒派艺术学到手的,倒是两位唱花脸的,一位叫裘盛戎,一位叫袁世海。”
1954年的秋天,裘老师正酝酿与谭富英先生一起演出新改编的《除三害》。这个戏一是有老本《应天球》可循,二是袁世海、李和曾等同志已演出于先了。但是裘老师不甘于因循守旧、坐享其成,他根据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和具体条件,对剧中的周处造型进行了新颖的设计。这里且不说他对周处脸谱及服装的改革,仅是周处头上戴的一顶盔头,他就费尽了苦心。
裘老师对我说:“传统的周处戴大罗帽,我不想戴,为什么呢,一则是它在这里没有人物特征,山大王不也戴大罗帽吗!而周处不是绿林好汉、江湖奇侠,他只是横行乡里的混混;二则是根据我的头形,戴大罗帽不一定抬人,为此我打算改一下这个盔头。咱们可以吸收盛章(指名武丑叶盛章)演徐良时戴的改良侠盔的特点,吸收《龙潭鲍骆》中鲍自安戴的鸭尾巾的特点来设计。”不过,盛章先生的改良侠盔是黑大绒的,上边有电镀的亮泡子,而裘老师演出《除三害》后,戴的盔头是金胎的,上边横以四个金裹黑绦子的“香蕉”,上有绒球,盔头口上是一排珠子并有一个红色加珠子的“火焰”,后扇又是三个“香蕉”,整个盔头别致轻俏,不但利于表现人物,而且也适于裘老师的头形。戏演出后,这个盔头受到大家的称赞,因只有周处一个人物戴它,大家便称之“周处盔”。
裘老师善于借鉴的例子是很多的。如他在《铡包勉》中唱的“你替我多多拜上嫂娘亲”的唱腔,是由《探母回令》中公主的“哭头”衍变而来;他在《白良关》中的某些念白,吸取了金少山念白的特色;他在《将相和》中的开打及亮相,学习了《华容道》中关羽的背刀亮相……。凡此种种,无不表明裘派的博采众长。但是,正如裘老师自己所讲:“看见人家有好的地方,我就学习,不过要把人家的东西化为我自己的东西,化不成,我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