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观众认可这个舞台向所有人敞开
专访中国大戏院经理万里
新报:过去只有名家名角才能登上“中国”的舞台,现在呢?
万里:时代不同了,新中国成立前到中国大戏院来看戏的,很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社会名流,都是有钱人。但是,戏曲本身就生成于民间,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只有广大的戏迷、观众共同来支持、培育,它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现在就是业余演员,甚至票友都能登台演出,只要观众认可就行。
新报:您是中国大戏院的第几任经理?
万里:孟少臣先生是首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大诗人鲁藜先生是首任经理,著名作家何迟先生、天津曲艺名家丁元先生都曾做过经理,到我这儿,已是第16任经理了。前辈们搭起了这个舞台,并使它名扬天下,现在担子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感到自己肩负重任。一方面,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每天都能看大戏,常与名人名角在一起多快乐!但另一方面,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一点也不敢懈怠,生怕做不好,给老前辈们丢脸。
新报:今后戏院应该如何发展?
万里:大环境下,演出市场并不景气,直接影响到戏院的生存问题,咱们也不例外。但无论如何,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服务群众第一的宗旨不会改变。
扎根天津50年我就是奔“中国”来的
“中国大戏院是艺术家的摇篮,它培养了几代人呀!” 9月18日下午,暖和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宽敞整洁的客厅里,一脸和蔼的赵慧秋老师侃侃而谈,不过,这位老艺术家对中国大戏院作如此高的评价,确实让记者有些惊讶!
说起赵慧秋老师,天津的观众再熟悉不过了。她从小酷爱京剧, 10岁开始学戏,师从荣蝶仙先生,后来荣先生去上海发展,又将其举荐于李凌枫学艺,并收为入室弟子,她与张君秋同为李凌枫先生弟子。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悉心传授给赵慧秋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加上聪颖好学,她进步很快,后来得到荀慧生先生的赏识,拜于荀先生门下。赵慧秋比较全面地继承了荀派表演艺术,是荀派继承者中的翘楚。
“ 1947年我出师了,那一年我18岁,当时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他们一起在北京演戏。三年之后,我们经常组团到天津来演出,在上光明剧院、上平安剧院演出,当时相当红火,每场都是满座的,但从没在中国大戏院演过戏。”
那时,在赵慧秋的眼里,“中国”就如同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同很多年轻演员一样,到中国大戏院演一场戏是他们的梦想。时间转到了1956年8月28日,天津京剧团如期成立,赵慧秋毫不犹豫加入了天津京剧团。
“户口、家都还在北京,当时我就是奔中国大戏院来的!因为天津京剧团是国营剧团,它的牌子就挂在中国大戏院门口,我的宿舍在中国大戏院后楼的三层楼上,与厉慧良、杨宝森他们是隔壁。每天排练、演出都是在里面进行,对于演员来说这是一种荣誉呀!”
从此,赵慧秋扎根天津,成为一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她说,正是中国大戏院造就了她的成就。如今,这位77岁的老人回忆起自己在中国大戏院舞台上的情景,仍兴奋不已,她说,有两件事至今令她难忘。 1961年,赵慧秋正准备上台演《勘玉钏》,有人悄悄告诉她:“今天可要好好演!荀慧生先生就坐在底下看戏。”“荀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演的《勘玉钏》就是他的荀派名剧,当时我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可演完之后,老先生亲自走到台上鼓励我说,演得很好!当时激动得半宿都没睡着觉。还有一件事就是, 1962年侯喜瑞先生到中国大戏院来演出,他专门点名让我和他一起按程派风格演《法门寺》,我当时也是兴奋极了。当晚,整个戏院爆满,就像马三立先生说的相声一样,就差卖‘挂票’了。”
听82岁“老戏迷”说“中国”
戏还是那些戏,舞台还是那个舞台,演员却已换了好几拨了……
“我是个老戏迷了,在北京、上海、天津看了70多年的戏。从国剧宗师杨小楼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花脸三杰、四小名旦,以及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他们的戏我都看过。” 9月15日傍晚, 82岁高龄的王永运先生在谈起中国大戏院时总是滔滔不绝。他说,中国大戏院是大师们的舞台,同时也是大师们让这块舞台享誉全国。
王永运, 1924年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大戏院是王永运看戏和研究评论戏曲的最佳场所。他曾发表过1000多篇戏曲研究评论文章,参加编撰了《中国戏曲志·天津卷》,出版戏曲专集《南北谈艺录》,是一位著名的戏曲研究评论专家。
开幕大轴《借东风》精心布局名角耀眼
打开尘封的记忆,引经据典、追本溯源,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字一顿,却依然十分健谈。他说,在中国大戏院建成之前,天津就已有诸如春和戏院、北洋戏院、明星戏院等,但是,这些戏园子在容纳观众、声响效果方面都无法与中国大戏院相比,更重要的是,自中国大戏院横空出世,它便是名角的“地盘”、大师们的舞台。
“大戏院于1936年9月19日举行开幕典礼,当天下午5时,京剧‘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剪彩并讲话。下午5点钟剪彩, 7点钟开始演出,马连良穿着戏装,手里拿着面具站到台上亮相,然后再戴上面具开始跳加官。随之便上演了《天官赐福》,方连元主演《蟠桃会》,林秋雯、马富禄合演《女起解》。大轴为全部《借东风》,马连良先饰鲁肃、后又饰孔明,叶盛兰饰周瑜,李盛斌饰赵云,刘连荣饰曹操,茹富蕙饰蒋干,马春樵饰黄盖。”
王永运说,当《借东风》舞台帐幕一拉开,观众看到的是一幅骏马拉着古战车的天幕,装饰古朴典雅,简洁大方,同时,在乐队前面增设了围屏,使乐队与演出区隔开,并取消了检场人员,从而净化和美化了舞台。
马连良连演一月座无虚席梅兰芳25场好戏唱醉津门
马连良是天津观众最熟悉也最爱戴的一位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拥有众多观众,而且富于艺术革新精神,《借东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有极大的独创性艺术风格:美、巧、帅、俏,潇洒自如,一出场便赢得了碰头彩。马连良此次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时间相当长,从当年的9月19日一直到10月16日,将近一个月。其中, 10月2日上演的《胭脂宝褶》一剧,是在天津首演,此外,所上演的《失空斩》、《铁莲花》、《大溪皇庄》等剧,都是观众难得一见的、马先生亲自饰演的剧目。
“马连良近一个月的演出都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戏迷真是过足了瘾呀!马连良演完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登台了,一直都是好戏连台。”王永运说,当年的10月17日晚上,梅兰芳正式在中国大戏院登台,其所携带的著名京剧演员有:奚啸伯、杨盛春、姜妙香、萧长华、刘连荣、朱桂芳、姚玉芙、王少亭、于连仙等。
自10月17日至11月10日,梅兰芳一共演出25场,同样场场客满,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梅先生在津演出时间最长、剧目最多的一次。“当年他42岁,正是艺术鼎盛之时,他的扮相雍容华贵,端庄凝丽,嗓音高亮圆润,唱腔婉转优美,而且善于运用歌唱、念白、身段、舞蹈等技巧,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在情感,于俏丽娇媚中见自然大方。尤其他演的《宇宙锋》《生死恨》两个剧目最受观众欢迎。”
梅杨合璧掀起高潮《霸王别姬》成绝唱
1936年11月梅兰芳演出营业戏后,又为天津市慈善事业联合会进行了两场冬赈义演。 1936年11月11日梅兰芳与“国剧宗师”杨小楼合演了《长坂坡》,在压轴戏中又与马连良合演了《汾河湾》。
“这在戏剧舞台上是很少有的,观众的确难得一见,可‘强强联合’就在中国大戏院真实地上演了!梅杨合演的《长坂坡》,杨小楼饰赵云,梅兰芳饰糜夫人。在‘掩井’一场戏中,糜夫人见曹兵逼近,托赵云保护幼主阿斗,自己欲以死相殉。赵云一再摆手,不敢应允。糜夫人遂将阿斗放置地上,告知曹兵已到,迅疾投井。梅兰芳投井的动作脆爽快速,干净利落。而杨小楼扮演的赵云,回身未见曹兵,情知有异,急转身,走到井边意欲拦救糜夫人,不料只抓到糜的外帔,此时杨小楼起蹦子,跪在了井边。这一连串动作,两人配合得异常严密,激起全场观众阵阵掌声。”
“ 12日晚上,杨小楼与梅兰芳联袂演出《霸王别姬》。杨小楼饰项羽,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塑造的项羽形象,以威武凝重的气派、厚实稳健的动作与沉着的唱念,深受观众的称赞。楚霸王项羽同汉军在九里山一场鏖战,遭遇十面埋伏,杨小楼手执大枪的几场开打,气度雄伟壮阔,既具大将之勇,又显帝王之威。然而,项羽专恃武力,勇而无谋,刚愎自用,不纳忠言,终遭败阵,一步步陷入无可挽救的悲剧境界。杨小楼将项羽的激愤、悔恨、垂死犹思困兽之斗的凄悲心理,描绘入微。而梅兰芳扮演的虞姬与杨小楼演的项羽堪称‘两难并’。梅兰芳对虞姬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异常深刻。”
王永运说,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的两场义演,成为中国大戏院开幕之后的演出高潮。这是杨小楼最后一次来津,演毕回北京,于1938年春病逝,而梅兰芳则南返,直至13年后——— 1949年10月,再在中国大戏院同观众见面。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7次到过中国大戏院演出。
47年前,王永运与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先生有过一次意想不到的会面,至今让他难忘!“我问他对这次在天津演出有什么感受时,马连良先生激动地说:‘天津观众太热情了,我见到天津观众为看我们的戏,整宿不睡觉排队买票,使我非常激动。这也促使我演戏一定要卖力,甚至有了病也不好回戏。’”
“‘天津观众真好!今后我还要多来天津演出。’至今犹在耳畔,只是马连良于1961年、 1962年、 1963年三次来津公演后,舞台上再也见不到他的夺目神采了。今年是中国大戏院建院70周年,从1月份起,戏院推出了‘戏曲精品系列专场演出’,戏还是70年前演过的戏,舞台还是70年前的那个舞台,可演员已经换了好几拨了,他们当中,有的是大师们的徒弟,有的是大师们的子弟,他们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艺术,中国大戏院也依然是他们的舞台。”